2024-07
9

八卦别人

By xrspook @ 10:22:05 归类于: 烂日记

从正果老街出来,回到增城广场的时候,我妈突然想起,要不我们去吃鱼包。鱼包这东西,新塘最有名,新塘就在增城,但是增城广场跟新塘又其实隔了很远,增城广场的是地铁21号线,去新塘的是地铁13号线。要从增城广场到新塘就等于要从北往南,但是那段路没有地铁了,公交可以到达,的确在我们去正果老街的时候,等待增城17路我就看到有辆叫增城9路的车是去新塘的。增城9路有快线和普线,但快线只在早晚高峰的时候发车。我们在增城广场西下车以后,我搜索了一下,从那里去增城有名的鱼包店肥嫦鱼包如果有增城9路快线的话,需要大概一个半小时,如果没有得两个多小时。当时已经接近下午4点,两个多小时去到,也就是接近6点30,高德地图上说那个店6点30就关门了,所以我妈决定不去那个地方了,直接搭地铁21号线回去。

回去以后要到哪里,要吃什么呢?上了车以后,我们选择了一个两人的位,我们的对面坐着一对中老年的男女,我跟我妈都觉得他俩肯定不是夫妻关系,我妈的直觉是那样的年龄老夫老妻肯定不会像他们现在这个如此亲密的状态。我觉得他们不是夫妻,是因为他们俩不住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关系又很好。他们都在用透明的手机壳,男的那个手机壳里放了一张100元,女的手机壳里放了一张50元。我没有仔细留意他们折叠的方式是不是一样的,反正这个就让人觉得有点意思。经常有人把钱放在自己的手机壳里,即便是透明手机壳,他们也会放进去,有时不是一张,是好几张,也有人喜欢把公交卡放在手机壳里,但是像他们那样,一个放红色,一个放绿色,这就意味着他们把前放在那个地方不是为了消费,并不是为了救急,而是某种信号。他们的关系看起来更像是情侣,不像是老同学也不像是兄妹,更加不是夫妻。我妈进一步想,他们会不会在背着家里的那一个,两个人出来约会?除非他们两个都是那种已经离异的单身,否则他们肯定在给家里的那个戴高帽。我跟我妈一天在暗暗观察他们,顺便偷听他们准备去哪里吃饭。女的提议要去一德路。怎么去一德路呢?那就是地铁21号线转地铁6号线,在苏元那里换乘。女的那个连吃什么都想好了,吃一个什么鸡。吃完饭以后他们怎么回家也想好了,女的说她可以去坐31路车,我感觉她要回海珠区沙园那边的,而男的那个要坐186。186我没有听清他要往哪个方向,但我觉得可能是广园新村的方向。就是因为我知道他们两个回家一个向南,一个向北,所以我肯定他们两个不是住在一起的。

对于那些觉得出门就默认开车,又或者是坐别人车的人,肯定不会特意观察这些生活的小细节。偷窥别人的关系和他们的生活,但实际上这又是非常有趣的事。即便有些人选择的是公交,但是他们由始至终都只是拿着手机关注自己的事情,他们同样会错过这些生活的观察。我跟我妈大概是一路人,因为我们都忍不住会从各种渠道八卦这些事情。如果要八卦这些,除非你经常搭乘公交系统,而且不能一直把专注力都放在自己的手机上。这对我俩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对现在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不怎么可能发生的。

2023-02
16

马上给我动起来

By xrspook @ 11:18:32 归类于: 烂日记

一个人在妇科一区的走廊瞎逛自然会看到很多曾经见过又或者没见过的事情。开始的时候我还小心翼翼,担心看到一些不应该看到的,但走到后来实在太无聊了,有兴趣想知道的我都会去八卦一下、看一看。一开始最不敢的就是路过别人的病房的时候往里面张望,但是到后来那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反正每次路过就看一眼,因为我瞎逛的频率很高,所以很多事叠加起来就变成看了很多遍。

有时我还真搞不清到底那些病人的年龄有多大,因为癌症病人因为治疗方式又或者是本来的病变导致脱发很严重,有的已经成了光头,有些直接光头,有些会戴个帽子。在走廊里狂飙起来的通常是那些癌症的病人,她们走得飞快(相对术后病人飞快)。虽然从她们的容貌从她们的头发以及从她们手臂上的留置针以及她们推着的那个静脉输液架,你就能清楚地感觉到他们是正在化疗的病人,但是相对于那些把镇痛泵放在病号服口袋里、挂在输液架上,又或者是提在手上的术后病人来说,化疗的病人简直太厉害了。

手术前我也走得飞快,但术后我就觉得自己甚至不是在走路?而是在挪动,像一个蜗牛一样,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正常来说,在病区里绕一个圈有四五百步,但实际上术后第一天无论我绕多少个圈,手环依然几乎没有步数的。一个圈下来,步数居然为0,可想而知我摆臂的幅度有多小,可想而知我的重心几乎没有发生位移。

我有术后过,所以我知道术后是怎样的,那些身上吊着尿袋、引流管的人,她们为什么可以在走廊里以比较快的速度前进的呢?我旁边那张病床的阿姨做了一个全宫切除,她身上吊着两根管,一根是尿管,另外一根是引流管。因为术后一直不排气,所以护士路过的时候都要问排气了没,还有就是没有的话就得在床上又或者下地多动一下。所有人都会担心术后动会影响伤口,更重要的是那样会导致疼痛,但是无论是护工护士还是医生都会一致告诉你,即便痛也得动。护士还会说你插两根管算少了,那些插4根管的照样要下床要走动。我是属于那种手术室出来就没插管的,所以如果我不走动的话,一定会被骂死。我也是那种不需要你提醒我就会主动走的人。我是那种主动频率太高,护工护士只好劝说我术后第一天不要那么拼。

我正值青壮年,身体好得很,所以手术过后,下午5点回到病房,半夜12点左右我就已经放屁了。一开始我不确定那到底是不是屁,因为那种感觉是某个东西在肚子里游走,最后在肛门那里冒了个泡。第一次有那种感觉的时候,我还在怀疑,然后当这种事情多次发生以后,我就非常确信我已经放屁了。所以我是放屁飞快的人,但因为术前吃了泻药,我吃的最后一顿饭和我手术结束相差接近24小时,所以感觉在术前我肚子里的东西基本已经排得干干净净了,虽然如果用肠镜的标准判断的话还是不够干净,但是以妇科手术的标准来说,尤其是以腹腔镜手术的标准来说,已经足够了。放屁放得很快,但是我的第一次大便却要等到术后的第四天早上。术后不打屁会被一直追着,术后不大便也会被一直追着,不打屁的人会要求你多运动,无论是在床上还是到地上走动,术后不大便的人,鉴于我已经动了很多,我也吃了不少,所以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大家都没什么办法。一个吃泻药已经泻干净的人,术后第一天只吃流质,准确来说基本上都是汤汤水水之类的,我又怎么可能很快排便呢?因为肚子里的确没什么渣。直到术后第二天的晚上我才开始吃面条。做过肠镜的人我知道,如果我做过一次肠镜,哪怕做完以后我就赶紧吃固体,而且还吃得比较猛,估计我也得两天才能第一次排便,更何况。如果我术后直到第二天晚上才开始吃固体。

没有任何一集医务剧告诉我术后第一天就得在床上或者下地走动,但原来,事实就是这么听上去残忍。

2023-02
6

喜欢

By xrspook @ 10:43:54 归类于: 烂日记

星期天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地挖张颂文的资料,但实际上我又没有像从前那样真的挖,只不过是了解一下这个人,因为有些东西知道得越多并不是件好事,如果有些东西我不知道,我就不会条件反射,我就不会看电视或看电影的时候秒秒出戏。当我对某个演员不太了解的时候,我会专注于故事本身,但当我太了解他们以后,在不知不觉之中我就会想太多。

张颂文这个演员,我感觉稍微了解过他的过去以后你就完全明白为什么他的角色完全不像是演的,所有东西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里面的东西就像是真实的那样,就像在看纪录片,但那个故事情节又远远不是一个普通的纪录片。他在某个个采访里面说到,作为一个演员,如果他要演普通人,他就得到市井生活中去去观察了解,去跟普通人沟通,那么你才能演好他们,但是如果你太有名气,到普通人的圈子里面,别人根本不把你当普通人对待,你只能被保护起来,只能躲起来的话,那么你就得多看纪录片。我是个有社恐的人,所以正常情况下我不会主动跟别人聊天,但我却会去做出了聊天意外的事。我喜欢走到人群中去,要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11路车。我最喜欢用双腿走到那些热闹的地方,那些老城区,到那些老房子老建筑里面,当我身处其中,我的脑子里就会自然而然就会为那些房子想象里面发生的故事。当然了,这种想象也就只能是在我所生活的城市,到了别处我就想不出来了。大概因为我生活的城市是广州,广州又很大,我总感觉我永远都走不完。永远有无数的故事,而有些地方是我去过一次以后还要去的,过一段时间就很想去的。我并不想跟别人聊天,但是我会观察他们,会八卦他们的故事。我在不出门的时候,基本上一天到晚我都会看CCTV-9或者CCTV-10。纪录片这个东西我挺痴迷,绝大多数我都会感兴趣,除非在讲一些宇宙相关的玩意。自然的人文的我都喜欢,特别喜欢的估计是那些关于美食的。自从有了《舌尖上的中国》以后。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出的美食纪录片。每到过年或者某些特殊的节日,还会有一些跟那些相关题材的纪录片也很有趣。某些系列的纪录片我尤为喜欢,比如说《第三极》。还有一个纪录片,具体名字我不记得了,主要是跟中华武术有关。我感觉纪录片里除了有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以外更多是因为里面反映了很多真实的人间百态,虽然肯定是经过技术处理的,但是跟电视剧跟电影相比,处理又弱了很多,因为里面的每个人都不是专业的演员。所以要他们可以表达些什么反而比让他们真情流露更难。感受社会也好,沉迷纪录片也好纯粹是因为我喜欢,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刻意的目标。

既然我无法在年轻的时候一鸣惊人,我也就只能等到中老年的时候再厚积薄发,又或者一辈子都默默无闻。

2022-09
6

宁愿自己干

By xrspook @ 10:00:48 归类于: 烂日记

我觉得观察是我的强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除了观察以外好像有些时候我真的什么都不能做。比如在我妈跟我外公面前,很多事情,尤其是在我小的时候,我只有看的份儿了。我完全不可以插手他们的事情。他们的事情我想插手,但是不让我插手,而另外一些人的其它事情是我没想过要插手的,比如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爸在那里抄字典,那个东西我是绝对不会碰的。那么小的字,而且对我来说都是天书,我完全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本来我就很不喜欢写字,而且还要写那么多字。别说叫我帮忙,我简直看多一眼都觉得好烦。但是对我爸来说,那是他的兴趣。也幸好我对那个完全无感,不仅仅是我无感,我妈也无感,所以我的无感是不是被我妈带出来的,很难说。当我爸抄字典的时候,我和我妈绝对不会插手,不收拾我爸的东西,只会让叫他自己把东西收拾好。我爸也从来没有投诉过我跟我妈把他的东西给弄丢了。我爸收拾东西的那个程序,即便丢了,估计他也说不清。他那杂乱无章的方式,甚至让我怀疑会不会今天抄完这个,明天又忘记今天已经抄过,然后重复工作。

不知道为什么,从前外婆做饭的时候,我很少在旁边观看,也很少去帮个忙。我只对做好的菜,或者即将做好的菜飘出来的那个香味感兴趣。如果我硬是要去帮忙的话,估计外婆还是可以分出一点事情给我做的,但我记忆之中,我就几乎没有主动过,除了快要吃饭了,把桌子打开,把桌子擦一下,然后摆放碗筷之类,仅此而已。吃完饭以后。我会快速把东西收起来,接下来洗碗那个程序要是我很讨厌的。外婆负责煮,我们负责吃,然后外婆继续洗,后来变成了外婆负责煮,我妈负责洗,最后变成了无论是煮还是洗,都是我妈的事。跟外婆一样,她从来不觉得应该把这个事情丢给我。因为跟外婆一样,她觉得别人在她的地盘上干活,她总会各种看不下去,觉得那不是她熟悉的方式,那样做不好,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烦心,她宁愿自己干。外婆就是这样的女王性格,我妈继承了。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我也继承了她们的这个。所以你让我把工作分出去,我觉得这挺难的,但是难归难,纠结一番以后还是得分出来。但在事情顺畅之前,我得忍耐好长一段时间的,折腾那些比我自己自己干还痛苦,但是这是必经之路,我不能为了我现在的快乐,而让别人痛苦,也让以后的我也很痛苦。

如果当年我有仔细研究过外婆做饭,估计我肯定是个做饭高手。至于洗碗这种事,只要观察那么几回以后,我肯定也能摸索出我妈的规律。但是我却从来在这两件事情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至今为止我都是小白一个。我当然可以做饭喂饱自己,我当然也可以把碗洗干净,但至于好不好吃,洗碗之后会不会被我妈投诉到处都是水,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在逃避洗碗的时候,家里就从来没有人强迫我必须得去洗碗。相比于做饭来说,我是那种宁愿你叫我做饭也不要叫我洗碗的人。

2022-06
20

我们的世界不一样

By xrspook @ 10:01:40 归类于: 烂日记

一个人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有时我觉得这或者早有定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估计这东西就已经固定了下来,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

还记得小的时候,每当我跟我爸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让他给我讲中国古代的故事,虽然我已经对那个没什么特殊的印象,甚至在我的脑海中没有留下一个确切的故事,但是我对录音带里面播放的故事,那些语调、那些感情、那些抑扬顿挫却记忆犹新。我还记得录音带里的中国古代故事,我也记得没到饭点电台里播放的那些古仔。一些古仔通常是武侠小说改编,之所以说改编,是因为讲古仔完全是靠电台的讲古佬把武侠小说改编成可以通过口述表达的东西,不同的角色他们会用不同的语调声线。古仔的听众很广,男女老少,无论你是很有学识的人,还是完全只是个文盲,都能听懂,都会着迷。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太多的东西。但是即便那样,朦胧的我已经觉得我爸讲的故事跟那些专业讲故事人讲的故事彻底不是一个层次的。我不知道我爸肚子里的故事到底有多少,虽然我那些讲故事的录音带也没几盒,但是我却会一再重复听里面的故事,好像永不厌倦一样。小孩就有这这种神奇的能力,或许他很快就觉得一个东西他们不喜欢了,丢一边了不玩了,但是这只是此刻的事。可能过了半天、过了一天,过了几天以后,他又会再次把那个东西当做完全没见过,从零开始再次兴趣勃勃起来,虽然那种兴趣可能持续时间只有15分钟。我不知道有没有大人要刻意把这个时间延长,但实际上我觉得故意延长可能没有必要。要知道大人的时钟跟小孩的时钟彻底不是一个计量单位的。当我们觉得时间飞快的时候,孩子觉得时间过得慢得要死。

我懂事以后,我妈老是跟我说,我刚去幼儿园的时候,回到家后我总是给她抱怨幼儿园一天到晚都要我坐在那里,坐到我屁股都痛了。所以当我回家以后,我就是个彻底坐不住的存在,有可能在沙发上狂跳,有可能全屋奔走,也可能从这个家具跳到那个家具。除了吃饭,就不会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大人的认知世界里,他们觉得小孩不能在15分钟里掌握些什么,但实际上他们还真的可以。每次15分钟,每天进行好几个15分钟,然后每个星期再把这些15分钟重复一遍,只要能hold得住那个记忆,能让那个暂时记忆变成永久记忆,就能对小孩产生作用。让小孩掌握某种东西,不如让小孩掌握某种掌握某种东西的能力。

某个东西如果你只从一个角度考虑,那就只是一个东西。比如一朵花,如果你要小孩画出来,或许他会画得很难看,大人可能画的好看一些,大人默认觉得小孩应该把画画成他们画的那样。但实际上或许小孩感知的东西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你看到的可能是花朵鲜艳的颜色以及漂亮的形状,他看到的可能是里面他也说不准为什么那么漂亮的脉络结构,以及不仅仅是看上去漂亮,闻上去也很让他们喜欢。所以同样是接触某种东西,你从传统的一般的美术角度去评价,而小孩可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些非一般美学的东西上了,比如说生物学,也比如说化学。有多少个家长可以给孩子解释花瓣上的绒毛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花朵会有香气?为什么有些花很香但有些却没有?所以要表现一朵花,还真不是一个圆形,再加几个被咬了一口的圆形,涂上各种颜色组成某个形状那么简单。我们有试过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观察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吗?孩子当然不可能精准的表达出来,但是很多时候我觉得他们的确已经感受到了。

一样米养百样人,我们不需要把一样东西弄得千变万化,我们只需要换个角度就能发现这个世界的大不同。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