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
27

自找的恐怖

By xrspook @ 19:54:55 归类于: 烂日记

今天的《食品卫生学》说的是“致病性病毒对食品的污染”。什么口蹄疫病毒,什么猪水疱病毒,什么甲肝病毒……最恐怖的要数疯牛病,死亡率100%,染上了就必死无疑。

引发疯牛病的朊病毒是非正常病毒,正常病毒又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而朊病毒只有蛋白酶抗性蛋白(就是抗蛋白酶的蛋白质外壳,而蛋白酶呢就是可以分解蛋白的酶),没有核酸。对羊来说,朊病毒引发搔痒症,对牛来说是疯牛病,对人来说是克雅氏病。朊病毒是我们今天所有涉及到的所有病毒中最要命的,高温(134~138℃,30min)不能完全使其灭活,要100℃1h才能灭活,紫外线、辐射、超声、蛋白酶、核酸变性剂不能破坏其感染性,福尔马林不能灭活,酸碱耐受范围pH为2.7-10.5。我觉得完全没辙,染上了就只能等死。染上了朊病毒脑袋就开始慢慢被病毒所摧毁,灰质白质渐渐消失,脑袋里的东西变成海绵状,失忆、痴呆随之而来,就因为要经历如此痛苦的状态,羊才会“搔痒”,牛才会“疯掉”……

1985年英国首次发现疯牛病。为什么以前就没发生过呢?因为人们自以为是,认为牛的骨头没用,于是再造成牛骨粉作为牛的饲料,同类相残,如果是人真么做的话,人会觉得那人肯定是丧尽天良毫无道德而言,但人类就是那么恐怖,硬要把这事发生在牛的身上……记得从前小胖在《食品微生物学》课上说过,某些原始部族全部人都有严重的脑病,经过长期研究原来那个部族的人有个习俗——当部族中有人死去,他们就会吃掉那人的脑袋……恶心+恐怖!若是近亲结婚,生出来的下一代将有很大程度是不正常的,更何况乱伦地吃同类甚至近亲的身体呢?大自然孕育了我们真么多个千年,她从来不教我们的祖先要自相残杀,但现在人却越来越自以为是,拿着一些根本不是科学的假科学去实践。很恐怖,真的很恐怖……

人类若是有一天走投无路的话,那一定是我们自找的!

2007-03
25

传统食品需要标准化

By xrspook @ 18:56:41 归类于: 烂日记

外婆的萝卜糕 

外婆的萝卜糕

寒假做的可行性报告的主题工厂我做的是广式年糕厂,因为我觉得在各种广州地区特色传统食品中我对那东西最为熟悉。从懂事以来外婆每年都做年糕,只不过数量在减少,在她装上心脏起搏器那年妈妈辈们都劝她不要再做了,的确那年她做少了,但其后数量又回增起来。说广式年糕好吃,我没多大感觉,但我知道如果那东西一旦从我生活中消失那将是个很大很大的损失,年轻人都喜欢学做西餐什么的,但中国传统食品却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还有多少人过年时在家做年糕?做煎堆、油角?在吃这类食品的时候我觉得欣赏的是那种历史,那种家人带给你的温情。

今天稍微整理了一下从CAC(食品法典委员会)下载的所有关于乳制品的标准。其中好一部分都是奶酪、乳酪什么的。基本上占所有乳制品标准的一半。外国人经常吃那东西,所以他们为那些食物制定了很多标准,但中国的传统食品呢?什么是好吃?什么是不好吃?什么时候水加多了?这一切都似乎都只能依靠“老师傅”的经验。后人不太自愿学,老师傅的很多慢慢就会失传了,真的很可惜。凭什么外国的众多传统乳制品就屹立不倒而中国的很多传统食品却走上了“末路”?

传统和现代化其实没有矛盾。如果说现代食品机械做不出传统食品的那个“味”绝对是瞎掰。只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机械的“经验”还不够,哪个新手能轻易做出老师傅的那个味?徒弟们还不是经过很久很久的摸索才得心应手,把那些“味”制作出来。大家有给机械们改进的时间和改进的机会吗?人需要成熟起来,机械也需要慢慢调试最终实现人所希望的目标。

要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我们首先要把很多凭经验的东西量化。外婆能说出多少斤粘米粉得加多少水,然后就能做出软硬适宜的年糕,但很多时候他们只会用“凭经验”来带过一些其实在他们心中已经量化的东西。记得英叔说过,“为什么麦当劳的汉堡无论你在广州的什么店吃的感觉就差不多,而却不能保证一个中式的快餐店的饭在哪里吃都一个味?……为什么就从来没有见过在一袋米上标注多少水多少米就能煮出最好的饭?”很多东西不经过研究是不可能知道其中的联系的,科学如此,把传统食品原料量化也是如此。经常听到别人说潮州手打的牛肉丸和机打的牛肉丸感觉就是不一样。我觉得这只能说机械模仿人的能力还不到家,而为什么不到家会不会有人为了包住自己的饭碗,故意不把最关键的“经验技巧”传授给机械呢?我不是那方面的专家,我不知道。

标准化是个好东西,标准化应该可以让我们的传统食品继续薪火相传。希望某天我们能在国标里找到萝卜糕的标准,找到煎堆的标准。

2007-02
18

平淡的大年初一

By xrspook @ 21:12:26 归类于: 烂日记

年轻人大都崇尚洋节而把中国传统的节日越来越淡薄,为什么?这是很多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共同造成的。

说到感恩节,我马上想到了火鸡;说到复活节,我马上想到了难怪和各种外国鬼怪;说到圣诞节,圣诞老人、各种礼物和圣诞树马上会浮现我的脑海,但中国的春节(spring festival)呢?红包?我好像想不到什么很有代表性的东西。很多很多东西都是金色红色,亲戚们你来我往,攀谈吹水那么一会儿就散了,一年就聚起来那么一次,有时甚至吃顿饭就分别了,重逢的时间是一年之后。广州的春节有花街(年廿八到年三十)、年糕还有什么呢?鸡鸭鱼肉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只不过在春节的时候大吃的密度特高而已,还有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公交车上会出现很多很多纯正广州人偕老带小地出门去。很惭愧,真不知道春节有什么让我特深刻的,很是失败。小时候的我很盼春节,大概是馋那些好吃的吧,但人渐渐大了,却不知道中国如此隆重的春节到底有什么值得我特兴奋特高兴的,哎,失败啊~~~~

广州每年春节都有很壮观厉害的大型烟花汇演。从没试过亲眼现场看,小的时候父母说,那很贵的,又下雨,不如看电视;前几天,当听到广州在大年初一(2007-02-18)晚上要举行耗资多少多少万,历时25分钟的烟花汇演的时候,妈突然感慨了句:“还从来没带你去看过。”父母从来不问我想不想去看,无论是每年春节的烟花汇演还是很有广州特色的龙舟竞渡,而我也从来没有特意要求他们带我去看。

春节的小孩子满大街都在玩沙炮,噼啪作响,我也有过玩得很高兴的经历。今天路过的时候瞟了一言,沙炮的价钱还是一元,跟我还是小孩的时候一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于是就只剩下沙炮和“滴滴金”偷偷卖。我已经忘了怎么玩炮竹,大概我根本没有亲手玩过,因为禁止的时候我还很小。最深刻的记忆是:新年出门准备拜年的时候屋外的走廊上铺满炮竹衣(就是炮竹点过后,爆开后的残骸),于是我就把那些东西塞进衣服里,粘在毛衣上,一天过后,晚上脱衣服洗澡的时候,家长发现了,然后……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把那些东西塞到身上,不过真的很搞:)))花了好大的劲大人们才把毛衣和炮竹衣分开,严厉地恐吓我不许再这样了。还分不清哪些是烧过的炮竹哪些没烧过广州就禁止了这项经典且危险的春节活动。大概小时候的我是想拣些没烧过的自己玩,但拣的却都是炮竹衣,哈哈哈~~~~

北京又允许玩炮竹了,广州呢?那样,起码我还会记得每年都有个硫磺味很嘈的春节。真不希望当下一代问起炮竹到底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只能给她/他看字典或那些有小孩子点炮竹的经典年画。是谁抹杀了传统?这是很多很多人一起做的“好事”。

2007-02
15

夸张+人性

By xrspook @ 21:32:06 归类于: 论尽

Ugly Betty - 风软制作

Ugly Betty – 风软制作
来自:http://lib.verycd.com/2006/10/09/0000123197.html

《丑女也有出头天》(Ugly Betty)让我从开始的有点抗拒到现在有点想追下去,她抓住了我的心。靠得是人与人之前的情,我觉得她里面的亲情和友情表达得都要比爱情要好。用了很夸张的手法刻画时装杂志Mode的内部矛盾,每个角色都是很搞笑夸张的类型,是小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这个电视剧之所以吸引我的第一原因当然是她的名字,还有她很涉嫌“抄袭”的题材。她的表现方法与她的拉美原著很不同,很有美国feel,同时也用凝练的手法夸张地表现了拉美telenovela的“经典之处”。每次看到这些“经典之处”我都会大笑起来:一堆男女(都是“杀死人”的那种啦,男的通常袒胸的那种,即使开始的时候不是,很快就是的啦,女的呢,通常穿得挺性感),先是很平静,然后激情的拉美音乐想起,接着要不两人有什么秘密要说出来,扭捏装不合一番,或深情地对望片刻,但无论如何最后都是以拥抱热吻结束。哎~~~~ 对,这的确就是大多数人对拉美剧的最深印象。如果你有浏览过从前很多拉美剧的经典剧照,通常都是壮男美女的啦,当然,我必须得强调,是“从前”,现在拉美剧也改了很多,要表现的不在是“孤男寡女”了,拉美爱情剧现在其实也在向剧情剧靠拢。这些“拉美剧经典镜头”在《丑女也有出头天》里以电视的形式出现,通常是从Betty的老爸正在看的电视引出,因为她老爸是墨西哥非法入境者嘛,到现在(第15集)仍为取得合法居留权,面临被遣返的危险。

回到主题,主角Betty Suarez和从前的Beatriz Pinzón Solano很不同,这里的Betty很有性格,从一开始就很有性格。Betty智慧表现的机会并不多,很多时候表现的是她对别人的“用心”,对家庭尽心尽力,对老板死心塌地。和她的老板一样,他们都是新手,但显然,这个助理比这个老板Daniel Meade老练多了。很多时候都是这个助理靠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一颗“纯洁的心”挽救一切。老板除了会泡美女以外就没有一点特长,是个的的确确的“二世祖”和“花花公子”。是个十分呆的呆子,被女人利用了就只会伤心,若没有Betty给他振作,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他也很孩子气,泡一般的美女好像很在行的样子,但对着他一着手就受挫的Sofía就不知道如何下手,结果似乎把Betty当做爱情顾问,哎~~~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有点偏心的原因,我个人觉得从前的Armando除了精通泡妞以外还懂点做生意,只不过他一直走错了,接着越陷越深而已。与其说《丑女也有出头天》里的是ugly Betty不如说她与别不同罢了。她没有其他人的那些贪心,身边的女人都高挑苗条,而她却相对来说胖矮,还有她相对其他人来说很奇特的衣着风格。牙箍似乎代表那是个“丑女”的象征,在此处延续我觉得不过是想勾起大家心中那美好的回忆(明白的人呢,会知道我在说啥的啦)罢了。他俩有个共同点,Daniel和Betty同样单纯,这也是他们可爱之处。单纯的Daniel你有时甚至会可怜他,比如说在某集他到了Betty家,家人给他布置圣诞树,但他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因为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他从来就没有布置家里圣诞树的机会(都是聘请专业人士完成),又比如作为小儿子,老爸一直都好像很偏心长子Alex。

剧中有2个狂好笑好玩的人物Amanda和Marc St. James,一个是暴饮暴食狂,一个是鬼灵精,一对活宝。他们都很聪明,但聪明用在不适当的地方了。Amanda暗恋Daniel,Marc暗恋Amanda。希望两个搞怪会有好结果啦。

Wilhelmina Slater,一开始以一个大魔头的形象出现,但她、女儿和Ted(大概是孩子她爸吧)的点点剧情可以看出,Wilhelmina也是个有血有肉的女人。在商界上她很强悍,是不折不扣的女强人,但她也有很温柔的一面,若是有丈夫孩子的关爱,她不会成为那么恐怖的女魔头的,但现实就是这般残酷,为了事业她错过留意女儿的很多,于是她也只能以女魔头的生活来麻醉自己。

如何表现Betty和Daniel的单纯可爱呢?于是《丑女也有出头天》中加入了很多反面教材。一些人面兽心的人,最经典要数Sofía。首先我要纠正一下,那个MYW的女王应该是Sofía而不是Sofia,根据西班牙语应该是有重音标记的。她的假仁假义,我觉得比Wilhelmina要恶心很多倍。还有就是那个Betty姐姐Hilda Suarez无意中遇到的以为可以打救她爸的黑心假律师。

剧中也有些很有趣的小人物,比如说Betty很会做饭和看拉美肥皂剧的老爸Ignacio Suarez,十分聪明的侄儿Justin Suarez,她漂亮的辣妹姐姐Hinda,十分神经质的Betty前男友Walter,一直以好人面目出现的对Betty有意思的会计Henry,还有Mode里面Betty的好朋友服装设计师Christina McKinney。

丑女也有出头天
《丑女也有出头天》

你不需要每一集都追下去,因为每一集都会子成一个故事,准确地说,这就是美国系列剧的最好的特点,但剧情多少是有前因后果的关系的,落下了就会缺点什么。不过幸好,美剧嘛,英语而已,会翻译的人不少,所以如果哪天抽起筋来要看也比较简单。有YDY伊甸园字幕组的也有风软FRTVS小组的。

在紧张的生活中,看看这些好笑的舒缓舒缓,还不错啦,但无论如何,她取代不了我心中的《丑女贝蒂》(Yo soy Betty, la Fea),扎根啦,改不了啦,那记忆跟定我一辈子了。

2007-02
5

博客小感

By xrspook @ 20:20:02 归类于: 烂日记

博客,当我开始博客的时候我还不太清楚博客和网站到底有什么不同,觉得博客是个比较傻瓜式的自动网站生成器。自己写的第一篇日志(现在那个网页已打不开)就那么几行,是自己的一些收集回来的资料,很简单,却让我前思后想了好久。那是2003年尾2004年头的事了。当时的博客方兴未艾,接着,在短短的半年内国内的BSP蓬勃了起来,在2004-06-09建立了自己在blog的“我的天”。取这样一个名字我本来就是想让人有一语双关的感觉,而里面的“论尽”分类也是让我思量了好久,同样是为了有双关。

博客从那些电脑专业人士的简单记录工具变成了普通人一个很广阔的资源发布场所。接着明星博客来了,政府博客来了,作家们在博客里发表自己的作品,博客变成了求职者希望招募者了解自己的场所(其实几乎没有招募者会花时间去做此事)……但,对我来说,博客还是那个样,一个用来分享的场所,因此,我很注重文章的原创性(除了小许的几个日志外,其余全部都是原创),讨厌网络抄袭的风气,同一个文章献身在N地,你引用我的,我引用你的,有这个必要吗?根本就是浪费搜索者的时间。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普通人,我只是想把自己的生活好好记录下来而已,我并不想自己的blog成为点击率的高手,越是多人看自己写的东西就越少,因为对某些人某些话不能说,因为怕伤别人的心自己变得束手束脚的,我再也不能“我天地,我胡来”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自己微不足道的生活经验还是应该有别人参考借鉴的用处的。比如说自己的“扮IT”,当别人也被某些电脑技术或病毒问题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真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帮助他人。P2P软件的作风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也是我一点写博客的小小希望。

通过博客“偷窥”他人的生活其实这个说法也有点偏颇,既然作者要公开那么那就不叫“偷窥”,自己赤裸裸地在大街是上肆意行走,是自己有暴露倾向罢了。怕了就别写,写了就不该责怪偷窥你的人。但我更倾向于用“展示”这个词,或者用“分享”,是让别人从更多角度了解自己,我不是赤裸裸地在互联网上游荡的,我每天都换不同的衣服,每时每刻我都在改变着自己的表情。就我自己而言,在博客上发表的不只是我从互联网上收集回来某一方面的新闻,简而言之,“我的天”是我自己的新闻分布站,所以《时代周刊》才把年度重要人物给予“你”。每个人都有小宇宙,都在发挥着各自的光与热(从科学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一定温度,有温度就会发出红外线,所以……)。

不同意某些所谓“文坛人士”的“脱博客衣”的说法,他们不明白,不明白博客的某些用处,别把博客的用途想得太狭隘嘛!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