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
12

耐力人生

By xrspook @ 17:58:25 归类于: 烂日记

如果说是跑步开启了我的肉体方面的耐力人生的话,我觉得小学的时候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启了我精神方面的耐力人生。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之前,我看过最长篇的东西就是安徒生童话节选里的某些故事,一个故事持续10页纸已经很了不起了。通常一个故事就两三页纸而已,但是从表哥家借回来的金庸武侠小说随便一部就是好几本书,其中一本的厚度就是我当年语文书的三倍以上厚度,一本书的页码超过300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表哥买的那些书的页数会那么多。现在看着我家自己房间书架上广州朗声版的金庸全集,感觉一套书的分量没那么夸张,大概是因为当年我还小,见识过的东西还比较少,所以冲击力比较大吧。

比如说跑个800米,在学生时代,如果得跑4分钟以上,那就意味着不合格,但现在对我来说,如果要跑步,4分钟我甚至还没把身体活动开呢,持续30分钟以上是很正常的,持续一个小时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当年800米就已经定义为长跑。800米就像我小学时代看的那些10页纸的安徒生童话故事,而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长跑对我来说就像是金庸的长篇武侠小说。长跑这个习惯是在我成年以后,准确来说是在我接近28岁的时候才开启的,但是我精神上的耐力人生在我10岁左右就已经开启了。克服那个以后以后长篇再也不是一个问题,但你觉得你能啃下比牛津高阶字典还要厚的小说以后,你会觉得那堆教材的厚度也没什么,但实际上小说跟教材有很大区别。比如教材里的一个公式一句话实际上暗含了非常多东西,你得把那记住背下来,然后又会引申出更多东西,所以可能教材只有薄薄的一本,但是要理解透彻其中的东西,得要教材几倍那么厚的知识支持。所以实际上学生时代的教材总的来说都不太厚,尤其是大学之前的,但与教材配套的那些教辅产品往往块头都很大。要把一本书从薄读到后,估计大概就是那样了。最高的境界是把那本厚的书重新提炼出简洁的思维导图。我的学生时代还没有思维导图这个东西,但如果当年就已经有这个的话,估计很多玩意我就不需要记忆得那么痛苦了。

正如说长跑开启了我运动人生的无限可能,武侠小说就意味着开启了我读书人生的无限可能。在那之前我很讨厌读书,我家没有杂志,读者意林之类的都没有,也没有故事会。所以我该读些什么呢?显然我非常讨厌看作文集,但是我妈却觉得我必须得看那些,还给我买了不少。但是我对那些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厌恶。后来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不讨厌阅读,我只是不喜欢读作文集,读那些貌似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我更喜欢看成人的东西。比如说在那个年代,成人们又或者是青年们都非常喜欢看的武侠小说。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认识了马尔克斯,所以我把他几乎能看到能买到的书都买了回来。通常我会把一个作者的书都买全,但实际上当你把一个人的书看多了以后,就想换个口味。这个换口味的想法,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袭来,所以我经常会买好了一堆书,但是就只是放在那里,因为我又有了新的爱好。

我是喜欢阅读的,问题只是我能不能遇到我喜欢的作者和我喜欢的那本书。

2022-05
24

终于入手了金庸全集

By xrspook @ 10:07:16 归类于: 烂日记

几乎可以这么说,周日我纠结了一整天,周一早上要怎么回单位。最终我还是决定周日晚上吃过晚饭就回去,但怎么回去呢?一开始我打算的是自己做搭公交,但问题是开始吃饭的时候已经超过晚上6点,麻涌的公交车最后的发车时间是21点。理论上我可以在21点之前搭上最后那班611,但如果赶不上呢?如果时间再早一点,我会毫不犹豫选择搭公交,但问题是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最后我选择了跟另外一个同事碰头,然后一起打滴滴回去。从天河北打滴滴回单位,一共花费了130多块钱,用的时间倒不多,大概不到一个小时。虽然是两个人平分,但也花掉了66块钱。我搞不懂那些年轻人到底为什么会选择打滴滴这样上下班。虽然频率不高,一周才一次,但是这样的花费,对我这种一直以来都是以公交出行的人来说实在太多。城轨的建设速度如果快一点,地铁的建设速度如果再快一点,我就没有这种烦恼。但无论是哪一种,遇到新冠疫情这种东西,出入站都得检核酸。一旦某个城市出现状况,另外那些城市又开始飞站,又或者直接停运。以前我觉得高铁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半径,但显然在新冠疫情面前,所有东西都是苍白无力的。

回到单位以后顺便去收了个快递。我有三个快递,但实际上我只拿了两个,因为余下的那个有15公斤那么重,暂时就不拿了。拿走的快递其中一个是一套内六角的螺丝刀,另外一个是两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书。现在拿快递我都习惯了里里外外都喷酒精,但就因为我太习惯了。打开包装以后,看到那两本书外面有塑封,所以我又彻底地喷了一轮酒精。但书本的塑封只是不让页面散开,不让里面的书签之类的东西掉出来而已,实际上并不密封。所以当我发现有点不妥当,赶紧撕开塑封的时候。书本的外皮已经被酒精搞得有点褪色。两本书都这样,虽然书本里面没有受影响,但是书皮的受伤也让我后悔了好些时间。

昨天当我大件收货的时候,再也没有犯同样的错误,因为那是一箱书,那是一箱广州朗声2020版的金庸全集,一共36本,重量大概是15公斤。那个外包装我里里外外都喷了酒精,但是拆开以后。那个原版的金庸全集纸皮箱我没有再做喷酒精的操作,而是用拿擦手纸沾了酒精之后,在表面上擦了几遍。

对别人来说,金庸全集大概就只是武侠小说,但对我来说,那是情怀。与其说我想看这些书,不如说这是我一直以来都有把这套书买下来的念头。小学的时候每次去新华书店,如果看到货架上有金庸武侠小说,我总会注视一番,数一下他们有哪些,哪些没有。当我还是个孩子,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我无数次想象有一天我能把全套书买回来。但实际上当我工作以后,我却没有了这个念,直到金庸去世的那一年,我的欲望又变得越发强烈,但是在看到价格之后,我退缩了。这一次我终于把这套书收入囊中,花费了670块钱,这套书的定价是1280.所以我几乎是以一个5折的价钱入手了一套正版。初中的时候我也买过金庸的武侠小说,但那时候买的是口袋装,而且买的不是全套,而这一次,我买的是大32开本。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把那些书的塑封拆掉,一本一本重新阅读。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时间能告诉我。

从我开始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不知不觉已经过去快30年了。

2020-08
25

如果我没有遇到你

By xrspook @ 9:17:49 归类于: 烂日记

单位的业务多了,车也多了,同时,因为建设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所以要给道路命名。这个东西再正常不过,但是,区区一个道路命名,居然也要跟奖励挂上钩,这个我就非常不理解。大概他们觉得如果没有奖励,估计大家不会踊跃,但实际上,即便有奖励,不踊跃的人继续会无动于衷。过去这些年,年年都有有奖征文活动,但是,我对那个东西一点不感冒。过去几年,单位也有一个内刊。我心情好的时候会去投个稿,一年之内不会超过两篇。之所以投稿,是因为我想赚几百块钱的外快,但实际上那些钱,一年到头,就只会发放一次,所以到底有发没发,早就已经彻底不记得了。至于那个内刊,我从来没看过,每次都是派来以后,我就塞进柜子。封面没看过,里面的内容也没翻过。对我来说那个东西就像有毒一样,我完全不想碰。因为我知道只要我翻开的话,一定会有很多吐槽点。

我是一个几乎不看杂志的人。从前。我买得最多的杂志是《数码时代》。之所以买那个东西,因为我想知道一些小软件的介绍。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普及的年代,不通过杂志的光盘,我根本学不到我应该掌握的电脑知识。里面也有游戏的介绍,但是我对那些半点都不感冒,偶尔上面还会有一些MP3和漂亮的墙纸。我已经不记得,我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买那本杂志了。高中的那几年,我也会买电脑报的合订版,相比于数码时代,合订版的《电脑报》有更多的东西可学习。但不是每个话题我都感兴趣,好大一本书买回来,我就像看字典一样搜索我有兴趣的东西。《意林》和《读者》我也买过,但只是极少数的几期,而之所以买那些东西,是因为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写读后感。要看完小说再写读后感,实在太耗费时间了,我也没那么多时间,所以只能用《读者》或者《意林》这种快餐。我不知道为什么其他同学会对那些书很着迷,正如我一点都不不明白为什么小学时候我的一些同学非常喜欢看《故事会》。小学的时候,我翻得最多的那本是《圣斗士星矢》。家里有少数几本薄薄的儿童杂志,里面的故事我都让我爸给我重复讲了无数遍。但即便听了一遍又一遍,我还是会叫我爸再讲。我妈给我买过《安徒生童话》,但之所以看那本书,也是因为小学高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写读后感。小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有很多字的东西非常反感。我喜欢看有图的书,或者说全部都是图的书。是不是小孩都这样呢?我会不厌其烦地看一遍又一遍。大人们在乎的是描述的文字,而我在乎的是那些图画,图画会在我脑子里会连起来。让我有无限的遐想,如果某本书里全部都是字,只有少数几个插图,我会觉得大脑枯竭。那种可以把文字转化为动态影像的能力是金庸的小说赋予我的,武侠小说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为什么我会抗拒薄薄的《故事会》,也不喜欢快餐的《读者》和《意林》,却会着迷于枕头般厚的大部头长篇小说呢?从前我搞不懂,这到底是为什么,现在我好像有点懂了,因为金庸写的故事的确比那些大多数不知道谁好。显然,不是人人都会觉得金庸写得非常好,但是金庸的那种写法很符合我的口味。我不知道看了那么多的武侠小说之后,我学到了什么。冥冥之中,大概我从那里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也学会了该怎么用文字去表达我所见和我所想。

如果当年没有遇到了金庸的武侠小说,我真的不敢想象,现在的自己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9-02
3

一看再看

By xrspook @ 10:49:04 归类于: 烂日记

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把一本书不断地看好几遍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而且,那还不是一本技术类的书,而是一本故事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本故事书里面的专有名词实在太多了,而那些名词所代表的意思又有很多很多故事,在没有清楚那些故事之前,我没办法记住那些名字。但显然,要把那些故事都理解透,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把那本书看了1.5次以上。估计要把里面的名字以及详细说出来的故事都记住,我得把这本书看三遍,甚至以上。

之所以要把这本书一看再看,其中一个原因是里面说到的不只是叙述的故事,还包括一些哲学的含义。简单的故事看一遍就会记住,如果记不住,那么那个故事肯定是不怎么吸引我的,也没什么所谓,但是,如果故事与故事之间夹杂着一些哲学的东西,显然要理解吃透就不那么容易。

在看过两本知乎一小时的印度神话以后,我觉得印度神话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神秘、很神经、也很神奇。

神秘是因为里面有太多的故事需要我去了解,在知道那些东西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印度故事不只是与印度相关,可能说的是印度教,也有可能夹杂着穆斯林和佛教。所以,当我在印度神话故事里看过因陀罗以后,然后又在一个金庸《天龙八部》评论文章里看到因陀罗,我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虽然二者都谈到了因陀罗,但显然,印度教里的因陀罗跟佛教里面的因陀罗有很大区别。虽然在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因陀罗可以说都是一个悲情的存在。一开始的时候他非常厉害,简直就是战神的模式,但是在谈恋爱的时候,二者的结局都不怎么好。让我真的有点理解到因陀罗是什么存在,是在我看到那个评论文章把萧峰比作因陀罗以后。幸好我少年时代读《天龙八部》的时候这些东西我都不知道。不过,现在当我有点明白以后,我觉得金庸实在太厉害了,他的各种造诣真的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显然,在我读那些评论文章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些。其实这些不知道也无所谓,因为我觉得要了解一个作家,不应该看别人怎么看待他,而应该从他的作品出发,用自己的心去理解。

回到印度神话的话题上,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印度的神非常迷糊,搞不清他们谁是谁。虽然现在我已经看过两本一小时的知乎,但对他们的了解,我觉得自己还没算入门了。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湿婆以及毗湿奴,如果把这三个神放在一起,给个图我去辨认,我可能也猜不对。因为他们的化身太多,本尊只有一个但是化身无数多。印度神话的很多东西都是哲学层面的,而那些又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有点区别。虽然哲学是对现实的高度提炼,可以用在任何领域,但我觉得印度神话里的哲学更多是人性层次的探寻。至于为什么他们的学者会想出这么些东西,真的让我感到非常神奇。

之前我说过,我觉得印度神话也很神经,是因为他们的神话作品里有很多荒诞的成分。作为一个局外人,我觉得那完全是无理的,但是他们却觉得那些东西再正常不过了。所以他们的神话故事一方面会让你觉得有满满的道理,但另一方面会让你觉得简直乱来。明白了这个以后,我也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印度的电影可以把神奇和神经结合得那么自如。因为他们的确就生活在那种让外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环境之中,他们一直都浸润在那里。

我觉得了解印度神话是个无穷尽的活儿。

2018-10
31

大侠,走好

By xrspook @ 19:12:55 归类于: 烂日记

昨晚我在微博上看到个消息,据香港媒体称,金庸先生去世了,享年94岁。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心里非常不好受。虽然,人总是要死,当其他名人死讯出来的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我可能甚至不知道他们是谁,没看过他们的作品,连他们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当然就谈不上伤心。如果你让我给他们默哀,我只是走个形式,肯定不是真心的,但是,对金庸先生,我是确确实实地感到了悲伤难过。我一直觉得,金庸先生应该是我妈那辈的人,大概只有80多岁,但原来,他是我外婆那一辈的人了。

我活了33年,只买过三个人的传记来看,其他人的没看过电子版,更加没买过书。之所以要买他们的传记,是因为我喜欢他们的作品,我想知道创作那些作品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了解了他们的背景、他们的生活方式,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从购买传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初中时候的金庸先生,高中时候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然后是工作以后的印度演员阿米尔·汗。马尔克斯已经在几年前去世了,现在金庸也走了,还活得好好的就只剩下米叔。不知道连米叔也走的时候,我会有什么心情。相比马尔克斯的去世,金庸先生的离开让我更难受些。阿米尔·汗走的时候,我会是什么反应呢?他们都不是我的亲人,但因为我曾经花过很多时间去观看或阅读他们的作品,也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涯。一定程度上,我对他们的了解甚至比我对我的家人还要多。虽然我跟我的家人共同生活了30多年,但我们相处的就只有30多年,他们之前的那些故事我并不知道。这三个人我认真仔细阅读过他们传记一遍又一遍,虽然不确定传记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还是有作者杜撰的成分,我已经尽我的努力知道了不少。

金庸先生对我来说是一个让我学会表达自己的老师。小学的时候,我是个非常讨厌阅读的人,但是四年级的夏天,我遇到了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当时香港电视台正在播《笑傲江湖》的连续剧。我开始读小说的时候要比电视剧晚开始,但后来我追赶上电视的进度,甚至超过了。读两三页纸的小故事都会让我感到烦厌,但是《笑傲江湖》每本书都有几百页纸,一整套下来得几本书。是金庸的故事让我战胜了自己对无数多文字的恐惧。读他的作品的过程中,让我领会到了一些很微妙的东西,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述,那个大概是把自己的内心活动表达出来。不知道读了他的作品,能让我的语文成绩提高多少,但起码,作文那个东西不再是我的痛点,而成为了我自然而然就能写出来的东西。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每次路过新华书店,我都会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放的地方。那时我曾梦想以后有钱了,一定把他全套长篇武侠小说都买下来,但至今,我都没有这么做。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得到广州市优秀学生奖励的时候,我拿到了200块钱。我拿着那200块钱去了北京路的广州日报书店买下了当时刚刚出版不久的迷你版《鹿鼎记》和《天龙八部》。那时其实我只要再加一点钱,我就可以把一套14部的作品全部买下,但是我却选择了只买这两样。并不是因为我舍不得那些钱,而是因为这两个才是我最深爱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这样,那次以后,我再也没有入手金庸先生的作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没看过。一开始的时候,金庸先生的书我们都是从我表哥那里借回来,带回家以后,我看我妈看我爸看,一家人都在看,但跟我比起来,他们两个还远远算不上是金庸迷。后来,我们不再麻烦地向表哥借书,我爸从地摊那里买了几本翻版的金庸全集。我非常讨厌翻版书,那些书字非常小,排版非常挤,而且有错漏。但即便这样,我还是通过那几本翻版书又看了金庸先生的几部武侠长篇作品。初中的时候,我甚至把那几本翻版书借给了我的物理老师。

我不知道别人从害怕写作文到喜欢写作文是怎么转变过来的,但对我来说,金庸先生是把我救出火海的人。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