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
5

出去看看

By xrspook @ 17:00:19 归类于: 烂日记

昨天去了一天的广州,跑了两个地方。具体那两个地方叫什么名字,我实在记不起来了,因为都是质量安全监督所之类的名字,不过一个是针对食品的,另外一个是针对农产品的。从前我并不知道这两个地方的存在。又或者说其实其中一个我是知道的,而且还经常路过,但是我却一直没有把他们当一回事。很早以前我就知道磨碟沙那里有个蔬菜研究所,到底是市的还是省的我一直不知道。之所以会对那个地方有印象,因为很多年以前我曾经去过那里吃过饭,当时他们在磨碟沙还有一个很大的地。他们在那里有一块很大的菜场。你可以在那里买菜摘菜,也可以在那里吃饭。之所以在那里吃饭,因为他们提供的东西跟其他地方很不一样。他们最大的特色是有一桌你甚至叫不出名字的蔬菜。除了蔬菜当然也有肉类,比如说鸡窝什么的,虽然那里只有几张桌子,但每到吃饭的时候总会饱满。我们之所以去那里,是因为亲戚介绍。现在,我已经不记得那到底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吃的大概是套餐,100多块钱三个人,但我们只去了一次,就再也没去过。我们的一些亲戚,从前经常去那里,而之所以他们去那里,其中一些原因可能是那是蔬菜研究所,而我们某个亲戚是农机研究所的。二者在业务上有往来。至于那是我的亲戚退休之前的往来,还是退休之后才了解到,这就不太清楚了,

昨天是我第一次进入到那个农产品检验中心参观那栋楼,外表看上去还行,但是里面已经很陈旧了,跟之前参观的那个单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个是新生代的代表作,而另外一个则是传统经典款,甚至还有点日落西山的感觉。好几层的检验室,居然没看到几个人。显然那个农产品的检验中心大多数人都是老人家,而之前去参观的那个地方绝大多数人都是近几年才新招回来的,所以200多号人平均年龄居然只有31岁。在年龄上,他们的区别非常大,也正是因为这种年龄差,所以某些方面差别也非常大。那个老单位的好些人已经是某些认证的评审员,但显然,新单位的那些虽然制定过很多标准,申请了很多专利,也写了很多论文,发表了一些著作,但是他们却没说自己这个单位里面有多少个评审员,显然,资历这种东西是要用时间积累回来的。有时候我会觉得很惊讶为什么第二个单位现在居然能继续存活下去。如果没有政策支持,他们仍然能够这样吗?但换个思路考虑,如果我们单位没有政策支持,我们也扛不下去。前面一个单位有200多人,但第2个单位只有20多个,这就是区别所在。前一个单位的高端仪器塞满了各个房间,房间里的高端仪器可能各个牌子各种型号都有,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卖仪器的地方。后一个单位机器都很齐全,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已经是老古董了。老古董也好,最新款最高端的东西也好。只要能做出准确的结果,一切都好说。东西很多,人也很多,如果工作没多少,根本活不下去。第一个单位的爆发,说明他们刚好碰上了一个好机会,当年我来这个单位的时候,就设想有一天我们也能这样,但实际上,我被耽误了十多年。现在,终于有向那个方向发展的苗头了,但是,我却不再做检验。

人生就是这么喜欢跟我们开玩笑。

2019-06
2

吃吃吃

By xrspook @ 17:19:39 归类于: 烂日记

记录当代中国的纪录片里面,总少不了吃这个元素。几乎可以这么说,大家看了又看、不知疲倦,可以重播无数遍的那些纪录片,通常都是跟吃有关的。每个地方都可以拍一个纪录片出来,有关食材、某种食品如何制作以及吃的人如何陶醉。相比之下,中国其它话题的纪录片要少得多,也不是说真的没有,但是你却很少会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电视频道里反复看到。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可能大家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全部看过,但通常大家都会记得其中的某些画面或者某些食品。于是,当你去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新的城市的时候,你会回忆起你曾经看过这个地方那些关于食物的故事。同样是拍食品,不同地方做出来的纪录片感觉可能很不一样。有一些拍得很唯美,有一些甚至你感觉不到其中的美感,又或者觉得那跟流水账没什么区别,但因为里面说到的东西是吃的,所以,你还是会看下去。即便说到的那种食品你不感兴趣,又或者你看完以后实际上也不知道那个东西是怎么去烹调的。

如果那是一个历史的纪录片,又或者是一个解密某个事件原因的纪录片,你有可能一看再看吗?通常来说看完一次,你就算是知道其中的缘由了。除非你是那个纪录片的制作人员,你要进行剪辑,又或者你负责翻译,所以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看。但那种看并不是普通观众的纯粹感受,而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纠结每一个发音和每一个字幕出现的时间是否完全吻合,又比如那些高级内嵌的字幕的显示的方式、角度、大小合不合适。一个关于解密某个事件的纪录片,如果要我一看再看,我肯定会崩溃掉,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你一个星期看个两遍,又或者半年之内看过几遍,却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与其说这是拍片的人技术很高,不如说中国人或许对食品这种东西永不厌倦。这永远都是我们活着的时候必定会讨论的话题。虽然对我来说,食品这种东西我是无欲无求的。好吃的,可能我不会记得如何好吃,不好吃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还是得吃下去。不过采用的方式是囫囵吞枣,就像喝中药一样,塞到肚子里。绝大多数时候。吃饭我都只是食物吞进去,于是我经常不记得今天较早时候我吃过些什么。对我来说,不是因为那个食物让我产生了记忆,而是那个食物所附带的故事,让我狠狠地记住它。

还记得大四那一年,有个室友生日,她的男朋友送了个芝士蛋糕和红酒过来。于是那天晚上,我们宿舍6个人就吃蛋糕和喝红酒,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争着要吃大块的芝士蛋糕,但是后来,因为那个蛋糕实在太大了,所以余下的那些不得不通过非常艰难的劝说才终于分派出去。本是很美味的东西,但是吃多了,显然人就感觉不好了。在我的记忆里,我不记得那瓶红酒和那个芝士蛋糕是什么牌子的,但我记得那天晚上吃到后来我们都很痛苦。那明明好东西,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让我留下了痛苦的回忆。那次以后,我仍然会吃芝士蛋糕,但我非常明白,少量就好,绝对不能贪多。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绝对不是吹出来的,而“吃在广州”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2015-12
16

网购往事

By xrspook @ 13:43:00 归类于: 烂日记

网购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如果买的是本书,注重的是内容,比较的不过是书是不是正版,买的价格是不是最低,包裹好不好会不会导致书本损坏罢了。从前买书是我唯一的网购项目,那时我是卓越、99读书人(现在还有吗?)还有当当的常客,现在买书,我也会去京东,就看亚马逊和京东的谁比谁更便宜了。通常来说京东任何时候都有优惠券,亚马逊不是没有优惠,是使用优惠的条款很多,用神马银行的信用卡能减多少等等。亚马逊的包装通常要比京东靠谱结实,所以如果价格一样,我会选择亚马逊。很怀念从前那些送包裹送到家门口的日子,神马卓越的、99读书人的、凡客的、当当的,一律送到家门口(我家住6楼),但自从小区有了门禁,收快递就意味着要到小区门口拿了。几年前,因为工作单位相对镇区来说比较偏远,所以只有少数几家快递会送到,余下的会要你去他们镇上的派送点自取,每次网购都要金睛火眼地看清楚那用的是什么快递公司,如果知道那个公司肯定是不送到的马上和店长商量能不能换一个,如果不行的话,那一次的购物就会告吹。现在不存在这种事了,因为路修好了,单位附近的其它单位也多了,尤其是我们旁边的东莞深赤湾,那里的员工非常多,估计超1000?所以现在完全不需要考虑快递到不到,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送到,有些快递甚至一天会来2次(比如说顺丰)。

无需考虑付款后的派送环节让我省心了不少,但我网购的品种多了肿么破。从前只有书,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货到付款的。但现在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现实的虚拟的我都会网购。需要操心的种种自然也多了。买吃的你得考虑那真不真,还有保质期会不会临近。老一辈的人总不大网购食品是因为他们担心买回来的保质期可能有风险,不如直接自己去市场或超市用自己的眼睛挑选。的确,会有这个风险存在,但如果商家信誉度很好,货品流转速度很快,这种担心只是多心。毕竟,碰上打折什么的机会,网购食品要比在实体店买便宜很多。以进口牛奶为例,网店特价的时候那里买2盒的价钱在超市里连1盒都买不到!足够精明的还会凑单,货品包装妥当地送到你家方便一大截且便宜了许多。但网购和去超市都有风险,因为人总是花心的,看到打折的当然会剁手买买买,但看到别的一些觉得喜欢,也不管价格是不是很便宜也会顺便拿上,所以最终赚了还是舍了还真难说。反正呢,只要你购物消费了,商家肯定是获益的。

我觉得网购最让我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的是买穿戴类。这个价格够不够低?划不划算?性价比高不高?尺码要哪个?颜色选什么?质量好不好?网友的评价如何?纠结的东西一大堆,不就是买件衣服嘛!如果是在实体店,看到款式颜色喜欢就拿去试,不行就马上换个码数继续。实体店买衣服相对于网店来说需要纠结的东西我觉得少很多。我经常是看着个尺码表对照来对照去,评价一页页地翻看,曾经把评价翻到了50多页。只是一件衣服,却要折腾一个晚上才最终做好决定该买哪个颜色哪个尺码。在网购衣服这个问题上,我估计是世界上最磨叽的人之一。

身边的人不会老是提醒你你的生日快到了,因为可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但网店知道!只要登录帐号,他们赶紧会蹦出来提醒你生日快到了,为你准备了神马礼包之类,情况就像那是个性化的双十一,剁手不能忘!

我们很幸运,但这也挺累人的说。

2015-10
6

味道

By xrspook @ 11:17:52 归类于: 烂日记

还没天亮就去跑步是个考验,我觉得很大程度上那是心理上的考验,自然而然就会有这么个想法“这也太苦逼”了吧。出于安全的考虑,还没天亮就出发的确让人有点忐忑。但实际上,有哪些人会天没亮就在外呢?如果我是贼,我会凌晨两三点都不睡觉,找机会,但不会四五点爬起来。天没亮,城市还没苏醒,车很少,人很少,你见到的人绝大多数不是一时兴起的,而是那么早就起来活动是他们的习惯。比如说今早我走出小区大门,开始跑步之前路过的肥佬小店,那个炒粉的味真香!那时我才想起家里已经多年不炒菜了,大铁锅还有没有我甚至不能确定,但肯定的是家里那不锈钢铲已经只是我记忆中的东西。我还只是小学生的时候偶尔周末妈妈会煲粥炒粉,我怀念那个味道。同样怀念的还有外婆逢年过节饨冬菇的味道。小时候我并不怎么喜欢那东西,但近10年来我越来越喜欢,无奈的是那也只是记忆中的味道了,因为现在过节能出去就出去吃,不出去吃时做饭这事完全由我妈三姐妹负责,外婆在她们眼里只是在碍手碍脚添乱,90多岁的人了啊,你能奢望她怎么着。那是家庭的味道,那是记忆中的味道。真希望时间可以停留在外婆神一般能干,妈妈偶尔会主动折腾的年代。

实际上,现在有冲动去折腾,应该去折腾的人是我这代人。可惜的是我的心不在那里,我喜欢那些味道,我知道那些好吃,但我不会主动去做,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高盐高油高嘌呤。在我的脑子里,衡量做与不做第一个标准首先是从纯粹的物质构成出发,好不好吃是其次,是否健康靠谱是关键。所以我才不在乎烤饼表面脆不脆,我需要保证的是烤饼的表面一定不能过分的焦。可能是因为我书读太多了,而且大学四年学的还是食品专业。在SCAU,他们不教我们怎么做饭,只教我们食物的变化是怎么回事,该如何加工,该如何保持营养,什么操作会破坏营养物质。所以,当家人和朋友建议我在烤饼里加这个加那个,说那样会更好吃的时候,我无动于衷,因为那些不是非如此不可的,从营养角度考虑那是画蛇添足。原来啊,我根本就不懂得从好吃的角度考虑啊啊啊~~~

几天前,我在家乐福驻足看师傅做飞饼。好多油!有液态的植物油(涂抹在大圆玻璃上),也有动物油(黄油,饼做好拿去煎的时候)。看是挺好看的,但看过以后请我也不吃。师傅一大坨黄油甩在电热板上的时候我呆了,当煎饼翻面的时候他又甩了一大坨,OMG!那些动物油加起来是我们正常摄入量一周多的了!这还只是一份飞饼里的量呢,别告诉我你只吃那个就足够了。

好吃的东西你千万别去知道制作过程,像我这种人,知道以后就不想吃了。纯粹,只进行过粗加工/或根本就没加工的食物通常没那么好吃。不好吃是对的,不好吃你就不会多吃。好吃且多吃了,那就是罪过。现在,在家里,我最喜欢吃的早餐是50-100g燕麦片+2.5勺阿华田,两碗开水倒进去,搅匀,放一边,5-10分钟后开吃。麦片的糊化胀大需要一定的时间,那需要吸水也需要温度,开水进去就开吃你吃到的像冷饭加水,但等一等再吃你吃到的却是糊。粘稠流质的东西消化要比不混溶的固体加水慢,持续的饱腹感由此而来,更长时间的消化意味着身体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动力代价。已经不记得我是从什么时候迷上燕麦片这东西的了。我的生活里可以没有精米,但不能没有燕麦片。

这个国庆假期,我想去吃一顿东南亚菜,可以是越南可以是泰国可以是印尼或新加坡。

2015-03
23

DEBUT论文被录用了

By xrspook @ 12:55:59 归类于: 烂日记

今早打开邮件,我兴奋地发现自己第一篇投出去的论文被录用了!那是《食品工业》发过来要我交版面费的邮件!1600元的版面费!!!单位奖励核心期刊的奖金是1600元,我完全打了个平手,纯粹只意味着我没花钱投稿而已,我那个去!虽然投稿神马是有稿费的,但稿费和版面费比起来,那是杯水车薪。如果这论文不是我投,是我搭档投的话他就一定不会交这么贵的版面费,他宁愿投去一个版面费低一点甚至不需要收版面费的地方,哪怕那些杂志知名度和影响因子一般。对他来说,发论文那是“搞创收”项目之一,版面费出得不多,甚至不用出,然后再在单位里拿奖励,但对我来说,我不愿意太随便。那是要挂上自己名字的事,我不愿意把自己扔在一个不知道是啥玩意的地方。要评工程师需要一定的论文数量,但我做不到纯粹为了凑数就把论文投到一些神马地方,我无法做到这么随意。如果那么干我会觉得我的付出浪费了。从被评为工程师的角度,没什么浪费不浪费,但一篇论文,哪怕那只是一篇综述,都是得花精力进去的,我至今无法接受“随便糊弄”一下那种态度。就如读大学,难道说清华北大跟二B线的那些神马高价学校就没有区别?区别太大了好吗!如果我付出的努力是一样的,如果投到不知名的杂志我的东西可以更快出版,且需要付出的版面费很低;但如果投到有名的核心期刊,我将有审核时间长,且被退稿的风险,经历漫长等待以后最终还得给高昂的版面费。我会选择哪个?只要我觉得我的稿子有足够高的质量,不会被退稿,我一定花时间和话金钱投到著名的核心期刊!因为生在长在一个晚婚晚育的家庭,所以我的心理年龄从很久以前起就已经比我的生理年龄大不少,急于求成、快餐神马我无爱。慢工出细货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厚积薄发我已经一直在积累RP了。

2015-03-03白天投稿,2015-03-22晚上给我录用回复,2015-03-23早上8点前我就转账版面费过去了。《食品工业》投稿后的自动回复里说审稿时间是45天,但实际上,我只等了刚好20天,挺快的不是么。如果我昨晚就看到邮件,我昨晚就转账了,今天早上从我看到邮件到我转账完成合计不超过30分钟。我的交钱速度也是挺快的不是么。

我的论文是粮油类的,但我却投一个有“食品”两个字的杂志。你知道么,我大学本科的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我本来就是个食品人,不过我工作后被分到一个食品下面的分支而已。某个负责粮油工程师评审的同志说,论文投稿最好投到食品而不是粮油类的,因为那更高大上。这是真的!TS食品行业类的核心期刊,有食品两个字的占了半壁江山以上,而且是年年如此,每一版变化都不大,相比之下,有“粮油”两个字的杂志那是经常的有一年没一年的,这个核心期刊体系有,同时期的另一个却没有了,可想而知,粮油类的某些杂志相对来说是多么的可有可无。这是外人专业的看法,作为一个内行人,我自己也是这般觉得的。相比于食品类的很多高精尖,粮油类的就像个老头子,十年如一日地自己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过家家。无论是粮油企业还是科研院校,只要是粮油这一行的,和食品类的对比起来感觉就是落后了5-10年的样子。落后不要紧,落后却不知道自己out,仍觉得自己在行业里很牛逼屌丝这才让人头痛。于是,这也难怪刚到这个单位的时候,他们说发表论文投的那些粮油杂志我一个都没听说过。这也跟我目光太狭窄有关,因为即便大学毕业,我脑子里的食品专业杂志也仅有《食品科学》、《食品科技》等食品行业的顶级货。

如果我还是个学生,我要发个论文,完全靠自费,得这般发到核心期刊,那简直就是要我的命了好吗!幸好,我不是。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