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
24

不能病啊

By xrspook @ 16:28:16 归类于: 烂日记

在看《闪闪的儿科医生》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原B站有自己制作的纪录片,而且那些还是医务的纪录片。以前看医务相关的纪录片,基本上我都是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看的,可能是CCTV-9,也可能是CCTV-10,但更多的医务纪录片得追溯到我还是这个初中生的时候,那时我看明珠台的外国医务纪录片,但是相对而言,那又不仅仅是医务的,更准确地说,那应该是普及医务知识又或者是人体常识的纪录片,因为跟真正的医务纪录片相比,里面肯定没有长时间的手术镜头又或者是某些进行了模糊处理的伤口镜头。

之所以之前没有这些东西,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要在无菌的手术室里放进去拍摄的人以及拍摄的器械,就必须做非常完备的准备工作。一旦你熟悉习惯了做这些事情,去任何手术室拍摄都不是问题,只要医院允许,患者也允许。但是从不知道该做什么准备到做出完备的准备是0-1的过程。相对于后续的来说,这个非常难。对于以前的拍摄来说这更难,现在或许你可以在手术室里面布置很多个固定摄像头,然后进行远程拍摄,那摄像头可以是高清的,可以是变焦倍数很高的,所以只要不是纠结到某个地方的某个细节,你只要拍摄一个手术室的画面,布置摄像头,不需派摄影师和导演也能做到,但以前的拍摄不具备这样的设备支持。如果你要拍摄手术,你就得带着大块头的摄影器才进去,不仅仅是器材,还有人,线材灯光等一大堆东西。

等待《闪闪的儿科医生》更新完毕期间,我在爱奇艺上看了另外一部叫《生门》的医务纪录片。那是一个讲产科故事的纪录片。拍摄时间比《闪闪的儿科医生》早好几年。《生门》的故事非常好,但限于几年前的拍摄设备,跟往后的纪录片相比,你会明显地感觉到色彩不怎么好,但这并不影响《生门》成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可以这么说,那一部纪录片反映了人间的百态,让你感受到很多很多。绝大多数案例都会为钱而发愁。有些人选择用坚强对抗生命中的无奈,而有些人则选择主动放弃。在传统观念中,生孩子就是一个把人生下来的过程,是件令人兴奋的喜事、好事,但实际上其中的风险估计得用不计其数去形容。之所以这些案例能上纪录片,大概是因为那算是很多不幸的浓缩。没有任何人会希望自己的情况和案例相似,但是你永远都预测不到,也无法选择自己不会成为某个案例的续集。

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医院是个救命的地方,即便没钱他们也要救人,但就是存在这么个现实,当你欠费的时候,当你不再交钱,医院无法给你上药。这个时候,无论医生还是护士,就会一次又一次催你交钱,他们无法为你解决钱的问题,但他们知道你需要这些药物支持。或许在医院系统还没有这么完备的时候,这种限制还不至于这么明显,但现在情况就是这么的红果果。医生护士在努力救活你的命,但因为没钱,你欠费还逃逸,最终可能还是得这个科室的医生护士为你买单。患者及家属是很无奈的,但是医生护士也是无辜的。因为没钱,所以很多人都没有买医保,但就是因为没有买医保,所以遇到很烧钱的情况,穷人就会变得更加无路可退。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恶性循环,但是当你没有真的遇到,又或者是没有通过别人的案例深切意识到的时候,你会觉得对我来说那个几率很低很低,所以我宁愿把那些每个月买医保的钱花在其它地方。

今天我终于打完第六针诺雷得,每28天一针,一针算上注射费接近1100元,后面4针除了打针还得同时药物补充,一个月的医药费接近1700元(除了500多元的莉芙敏是自费药其它是乙类,但东莞一年异地就医门诊统筹金额就只有不到900元,4月开始我就全自费了)。如果我是每个月3000元到手的人,还得租房,我还能吃饭还能继续活?

2023-07
2

着迷于医务纪录片

By xrspook @ 11:03:42 归类于: 烂日记

我感觉纪录片看多了,根本就不想再看电视剧了,因为相对而言电视剧实在太假了。医务的纪录片,近期我是从《闪闪的儿科医生》开始的,结果发现原来B站上有不少医务的纪录片,于是我又看了《我的白大褂》系列。虽然B站医务方面的纪录片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VIP才能看的。为了能顺利地看《闪闪的儿科医生》,所以我还特意下了个TVBox,之前我是用某个网站看的,但是无论是不是高峰期,播到一定程度就会卡顿,播一两秒,卡三四秒,根本没办法看下去。但是网站卡归卡,视频质量挺高,还有就是没有漂浮广告和弹窗广告,只是在片里压进了一些澳门广告。每一集里面插播的广告合计不超过一分钟。我个人觉得这频率完全可以。之所以要用TVBox,是因为那里的资源会更多,但实际上当我用上了TVBox以后,发现原来我看的那个资源依然是我之前在网站上看的那个资源,因为里面插播的是一模一样的澳门广告。TVBox开始我没有设置缓存,所以还是会卡,但是当我设置了缓存以后,好像卡的几率就降低了好多。

《闪闪的儿科医生》现在还在更新中,只会在周六晚上更新一次,每个星期就只更新一次。等一整周才终于看到那种感觉实在太难受了,幸好我开始看的时候已经播到了第4集,全部才10集。但是一个星期只能等来一集的更新,那个感觉太难受了,所以其它时候我也就只能看一下别的东西。据说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电视剧是一个星期才更新一集的。在我印象之中,我没有那种记忆,我记忆里的电视剧是周一到周五晚上都会播一集。现在的电视剧是每天晚上都会播两集,而且周一到周日都会播,顶多有可能周末的某一天只播一集。

纪录片这个东西理论上是没有什么连贯性,可以一集一集看。《闪闪的儿科医生》其实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是当你觉得那个纪录片好看,你就会忍不住不断往下看,尤其是当你看了预告片以后,你就更有看下去的欲望,但问题是下面的又没得看,于是你就会很抓狂。当你着迷于纪录片以后,你会觉得电视剧会让你觉得有点看不下去,即便是那一部我已经看了十几年的GA,会觉得节奏不够快,废话有点多,尤其是那些非专业性的。真正纪录片里的医院,尤其是在儿科,很多东西真的让你哭笑不得。医生和护士都会很惊讶,为什么这个东西家长居然会不知道,但其实换作一个普通人,如果遇到那件事,我可能也不知道。虽然我不会像他们那样,有某些很荒唐的处理方式。所以看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我觉得我不是为了知道别人遇到这种事情抓狂的时候有多么的可笑,而是在不断地审视自己,如果是我遇到了我该怎么办。如果我不想那么窘迫,我可以提前做些什么。医保很重要,意外保险很重要,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来说。只要医生没有告诉你,把小孩带回去,尽量地让他开开心心的走完最后的路,你的小孩就还有救。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会觉得某些家长的做法很荒唐,但如果我们是当事人,我们会做出比他们更荒唐的事吗?

保险很重要,钱很重要,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有一颗坚强活下去的心更重要。

2023-05
30

关于医生的纪录片

By xrspook @ 8:29:05 归类于: 烂日记

上个星期有一条某个14岁的女孩因为减肥,得了神经性厌食症。身高1米65的她把自己体重不足50斤。最终多器官衰竭,脑干损伤,昏迷20多天以后,父母终于做了撤掉续命机器,让她离开的决定。从一个医院的ICU转到另外一个医院的ICU,在最高级的儿科医院的ICU躺了接近30天,父母才在医生多次劝导之下选择了放手。如果没有医院的营养支持以及各种机器的外部作用,这个女孩早就离开了。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原来这个故事是一部医学纪录片的节选。我只知道那是发生在深圳的故事。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几乎可以这么说,大多主流媒体都报道过这个事件,这个事件也上过热搜。最终我是在人民日报公众号上看到了一个执行导演的评论截图,从那些字体和头衔的样式,我猜测那是B站的评论。最后我发现原来这段片子出自B站独播的纪录片,名字叫《闪闪的儿科医生》。各大公众号上,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片段只是这个纪录片关于这个故事的部分剪辑。这个纪录片一共有10集,现在还在更新中,目前只更新到第5集。这个女孩的故事分别在两集里,分别是第3和第4集的末尾。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看纪录片,一开始让我记录片上瘾的是香港明珠台。那是无线电视的一个英语频道,她的姐妹频道大家耳熟能详——翡翠台。当年我们家里装了有线电视后,每天都几乎只看香港台。翡翠台和本港台是直接竞争对手,而明珠台和国际台这两个对应的英语频道也是直接的竞争对手,但绝大多数时候,我只看明珠台。通常情况下晚上8:30-9:30那档节目播的是纪录片,各种类型的纪录片都有,但也不排除有些时候会播系列剧。比如有段时间《X档案》就是在那个时间段播出的。我看得最多的是周五晚上这一档的纪录片,我最喜欢看的是关于人体的、动物的、自然的、科技的、历史的,我最不感兴趣关于宇宙的。在这些纪录片里面,医学纪录片是我非常喜欢看的类型。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初中的时候明珠台播过一部叫《人体漫游》的纪录片。对于青春期的我们,有很多东西都是朦胧不清楚的,某些知识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敢直挺挺地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也就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吸收那些我们觉得很新奇有趣的知识。纪录片显然不是明珠台自己做的,是买回来的,有可能是BBC,也有可能是Discovery,相对而言,国际台买国家地理杂志的纪录片会多一点。

以前的明珠台。10:30-11:30会播出《仁心仁术》,也就是ER,那是我这辈子接触的第一部医务剧。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其实我也不知道那在说什么,但是我也不觉得烦。后来我才知道明珠台这边播的是《仁心仁术》,国际台那边播的是《医人当自强》。ER经成为了历史,而GA现在还在播,而且还续了第20季,虽然最开始那5小强已经全部离开。GA我大概是从第3到第4季开始追的,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15年了。

以前看纪录片基本上都是通过明珠台,而现在看纪录片,我通常都是看CCTV-9或者10,有段时间我很喜欢看上海纪实频道,有段时间很喜欢看全纪实频道。我还记得我在上海纪实频道看过一个叫做《医道》的纪录片,有没有看全不知道,但我知道那挺好看的。但相对于现在正在热播、更新的《闪闪的儿科医生》,我觉得后者更过瘾。为什么会过瘾?大概是因为我感觉导演和编辑大概是个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又或者比我更年轻,所以他们的表达、他们的动画特效我都很能接受。风格很轻松很搞笑,但是这其中的很多让人无语的东西的确很值得我们这些成年人,尤其是即将当父母以及正在当少年儿童父母的人好好思考。

有人喜欢看综艺,但我只喜欢看纪录片。

2022-07
16

静悄悄地发布

By xrspook @ 14:26:52 归类于: 烂日记

偶然的浏览,居然发现Laal Singh Chaddha又发布了新的歌曲。其实我是不抱任何希望的,根据前几次的发布经验,来说在发布预告片又或者新歌曲之前他们都会在推特官方账号上推销一段时间,说清楚将会在什么时候发布。如果那个东西是很重要的,比如说预告片,可能提前两三个星期就已经在造势,即便那只是一首普通的歌曲,也会提前一周或者几天在那里做宣传。对上一次发布,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是在端午假期。那是一个工作日的晚上,很晚才发布,因为按照时间推算的话,他们大概在凌晨1点多的时候发布。Dangal发布宣传相关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在中午12点,对应的也就是北京时间中午1点30左后,但是Laal Singh Chaddha的发布就很飘逸,有可能是晚上11点多,有可能是凌晨,也有可能是白天。如果密集发布的话,估计每天都得看一看,但因为隔了接近一个月了,没有任何消息,我也只能是记得的时候去看一眼。忙的时候可能一周都不看,通常情况下隔几天看一下。

在我印象之中,前天我是有去看的,但没有任何消息。昨天再去看的时候我就发现新曲发布了,大概是在北京时间中午。在这前一天,他们有做宣传,但问题是只是前一天的话,即便我前一天有去看,但是我去看的时间是在他们发布消息之前,没有任何作用啊,因为无论如何我都是不知情。不仅仅是我不知道,连那些粉丝团的人也不知道。

晚上我们的中文熟肉发布之前,我去B站搜索了一下,以歌曲标题搜索,最早的生肉是我发布的,但实际上我的发布已经比国外官方账号上新晚了大概2个小时,粉丝团的人的发布时间比我晚了两个小时。所以有可能他们也不知道。因为把东西下载回来,然后发布上去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网络好的话,5分钟之内就可以搞定,但是他们居然比我晚了两个小时,这就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次歌曲发布的时间。之所以在发熟肉之前要去搜索一下,是因为上一首歌发完以后审核不通过,原因是重复发布,被告知在几个小时前,粉丝团的熟肉发上去了。我不得不去申诉说我们这个版本的翻译是原创的,幸好几分钟之内审核的人把我们的视频解封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波操作,才让上一首歌能顺利地展示出来,也有了引进方和翻译者的一段故事。查重是好,但问题是如果纯粹只是机械查重没有人工验证,显然这就很不科学了。如果B站的人没有那么快的响应速度,并且让我申诉成功,很多美好的东西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忽略。

虽然大概下午3点就已经发现了资源,但是熟肉的最终放出我们还是花了好多个小时。我是做资源收集、时间轴整理、压制以及最后发布的。资源下载我觉得是最简单的,只要离发布时间有一段距离,英语人工的歌词就能轻易轻而易举地获取。时间轴的精校是一个比较耗时的过程。因为原视频用的是打字机字幕,我要准确地掐每条字幕第1个字母出现的时间和最后一个字母消失的时间。如果那只是打字机还好,但问题是一首歌里面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句子它设置了渐入渐出。渐入渐出还不完全用一个参数,所以还要判断歌词逐渐变暗、最后消失的时间差。这无疑会加大我的工作量。当然,之所以这么麻烦,纯粹是因为我有强迫症。英语的人工歌词可以直接下载,直接用那个时间轴翻译成中文,然后合并,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我觉得既然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翻译,而且尽量要把翻译做到最好,不应该忽略这些细节,我应该尽力做出完美的版本。让中文翻译的字幕和视频原有的打字机印地语字幕融为一体,让那不像民间私人自发行为,而像一个官方中文版本。

整体的字幕翻译大概晚上11点我已经收到,在最后整理的时候,有一些句子要掐开。但最终拖到凌晨2点多才发布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又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两句话的翻译。就英文的意思来说,那四句话前面两句对应得很好,但后面两句,如果纯粹从英文翻译的角度来说,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官方用的肯定不是机器翻译,但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就去直接查找他们的印地语歌词。结果发现那个东西还真的有点神。我不确定确切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两个词不仅仅是字面上英语的那种感觉。除了表面意思以外,也暗含了某些可能印度人心理神会、一些跟他们的宗教信仰相关联的意思。对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显然一头雾水,但是对他们自己来说,这再正常不过,就像很普通的吃饭睡觉一样,是理所的条件反射。翻译要讲求信达雅,对我来说,最后一个层次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因为我的知识储备量太少了,但是我起码要做到理解那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经过一番考究和商量以后,得出了一个版本,虽然可能这不是最佳的翻译,但接近60句歌词就只卡在这两句上面了,显然这没有必要。如果之后能找到更好的方案,我们会替换掉今天凌晨的版本

最终我在凌晨2点多完成了发布,上床睡觉之前设了个30分钟的空调定时关机,结果发现关机时间已经是凌晨3点多。

2022-01
6

新技能

By xrspook @ 19:00:11 归类于: 烂日记

元旦假期最后一天的晚上,在等着单位的数据出来的时候,顺便刷了一下灰Sir B站的视频。之前一直没有刷,是因为安装了B站APP的小米平板一无法用手机验证码登录,某个窗口无论如何弹不出来。可能是因为APP的设计已经不支持安卓4,所以到底能不能用账号密码登录,其实我是完全不确定的,但幸好最后我还是登上了。如果我过一段时间就用小米平板看一下B站视频,账号就不至于需要重新登录,但我实在太长时间都没看了。自从10月开始出差,灰Sir的视频,还有就是西班牙语,被我彻底放下。相比篮球来说,西班牙语放得更彻底一些,因为我根本完全没有时间在那个上面,所以三个月下来我觉得自己把之前那半年好不容易积累回来的东西几乎都丢光了。篮球好一些,毕竟一直以来我都有坚持做某些运动,虽然强度没那么大了,又或者是没那么多时间。

我感觉灰Sir是一个专注于三分球教学的人,因为他是香港人,是亚洲人,身材不高,所以他只能用我们可以做到的方式去实现。他的每个视频对我来说时间都很长,起码10分钟以上,长的估计有接近30分钟,所以虽然我积累了好多没看,但最终我只能刷最后一个。我感觉那个三分球的教学视频应该是一个系列的,但是我实在没有时间把整个系列都看完。最后那个视频是2021年末那一两天发出来的。我觉得里面讲到最核心的是三分球在起手的时候要先做一个核心下压。三分球的尝试,我是各种姿势都用过了,有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能进,但是一旦丢了那个节奏,以后会一直都进不了。那个视频里面说到一个很重点的东西是一开始的时候不要先屈膝,如果已经屈膝,而且屈到了一定程度,你没办法继续下压,所以实际上当你接球的时候就要做一个下压,然后弹起来。这个下压还不仅仅是手臂向下,然后再向上,而是整个人的核心下压。核心下压和手臂下压完全是两回事。有些身材比较矮小的NBA球员手臂下压很明显。通常来说大家都是在眼睛的部位起手,而他们可能会在下巴甚至胸前起手。我们看到的是他把起手的高度降低了,但实际上人家做到的是核心下压并反弹。灰Sir说,如果核心能做到下压,就能很好地解决手脚不同步的问题。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我的这种烦恼的,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我能投进三分球,但是要怎么把握那个一直来你来对我来说都相当困难。手脚协调的时候,我可以连进,而且是三个甚至以上,但是手脚不对劲的时候是怎么投怎么没有。有段时间我领会到要脚先起跳到最高点的时候手再开始,但是这是很难控制的。手总比脚快,所以啪的一下,手就出去了。如果不是在最高点的时候才出手,又或者说已经跳出一段距离以后再出手,球永远差那么一点点。我也试过用带前冲的方式投球,的确这样的话有时命中率会很高,但问题是这样的做法非常消耗跟腱。通常那样做的话,我需要单脚起跳,整个人的重心下来的时候落在一只脚上。这样的坏处是我很难把握平衡,其次就是我没办法坚持那么多长时间的高强度弹跳。所以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会明显感觉到跟腱疼痛。

核心这种东西很强大,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自己已经可以把握如何使用核心力量。我需要在球场上验证核心下压然后起手,结果我还真做到了,而且效果很不错。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