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
22

同样的粉坑

By xrspook @ 8:19:44 归类于: 烂日记

周四的手冲咖啡,基本上我沿用的是周三的模式,但是手冲的时间从周三的1分20秒变成52秒,缩短了30秒的时间,其实滤液没有少多少,就滤液的量来说,周四是比较合适的,但就喝的第一口的感觉来说,有一点点偏淡。周四的咖啡,完全的过滤时间大概在1分20秒,完全的过滤时间仅比周三少了10秒,但实际上我停止加水的时间相差了20秒。这就意味着,周三我手冲的时候,估计那个流量要比周四的时候小一点点,这个一点点的区别。就让萃取出来的咖啡液周四比周三淡那么一点点。接下来我要控制的是同样的粉量、同样的水温。我要尽可能地控制手冲壶的流速。整个手冲的过程我要控制在一分钟。咖啡豆的量我没有称过,但是一平勺再多一点点,粉量我感觉是8-9克。这个克数我只能估出来,但是用巫师2.0磨的时候,我大概能从转多少圈结束研磨判断那天的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周四的咖啡我赚了16~17圈,周三的咖啡,大概是15~16圈,上周我的咖啡大概需要转14圈。从最终萃取到的咖啡而言,我感觉巫师2.0在36格这个状态下,用同样的咖啡豆,转15圈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某一天我得转18圈,甚至20圈的话,那么我的萃取时间大概就得到1分20秒了,但如果只是15-16圈,我感觉手冲时间控制在一分钟是合理的。

周三和周四可以这么说,我都冲出了几乎一样的很坑,所以两天那个咖啡液很接近是有原因的,因为所有参数都比较接近,除了手冲时间。我感觉最影响我手冲咖啡味道的,是我手冲的那个方式。比如在周三之前,我就没有冲出过那样的粉坑,那个粉坑的形状我感觉有点奇怪的,理论上我应该在冲水的时候再靠近滤杯边缘,那么那个粉墙就不会那么别扭,我应该像蚊香那样注水,而不是一直都只是在某个地方注水。这一点,在之后的萃取中,我会逐渐尝试一下改变,但我又觉得其实我的这种注水方式没什么问题,因为某些火山冲的视频,他们就是在离中心一个硬币大小直径的地方间断冲水。现在我的一刀流也在干这种事情。问题只是火山冲的那个咖啡豆一定是非常生新鲜的,火山冲为的是冲出一杯甜度很高,几乎没有苦味的咖啡,要求的前提是泡沫得非常的丰富。现在我的那个垂直挖了个洞的粉坑,出来的绿叶我感觉也的确没什么苦味,但话说回来,辛鹿的蓝冬不会太苦,意夏可能苦一点,但是相比于其它牌子意式深烘来说,辛鹿所有口味的挂咖啡都不会太苦。

我感觉我已经尽可能地复刻出我想要的咖啡了,但是在萃取时间、手冲注水这个问题上,我还需要不断训练。

2024-11
21

一刀流

By xrspook @ 8:29:30 归类于: 烂日记

周三的中午,和比平时早了5分钟起床准备手冲咖啡,但实际上在午睡之前我已经把需要准备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了。唯一需要起床以后再干的就只是把手摇磨从盒子里拿出来,装咖啡豆进去以及烧水。手摇磨是拿出来是第一步,当我把咖啡豆装进去,我就开始烧水。这一次烧水跟之前不一样。之前通常下午如果我要冲咖啡,上午养生壶剩下的水大概就只有200毫升。200毫升水在比较凉的天气之下,很容易就会变凉,所以在午睡之前,我就把养生壶的水加到了接近1000毫升。

之前在润洗滤纸那个步骤,我依然用自己的杯子,也就是最后接滤液的那个杯子进行。这一次我在滤杯下面接了一个其它杯子。在萃取结束的时候,我直接把滤放到其它杯子那里。这个操作虽然我又要多洗一个杯子,但是有了这一步,我就不需要走来走去,结束萃取的时候我也不需要考虑滤杯应该放到哪里去。虽然萃取已经结束,但是滤杯还是会有滴液,这就需要下面有个东西接着。

在确认了闷蒸也得算到萃取时间里之后。我在电脑上按下了计时器。首先按计时器,然后拿起手冲壶,对咖啡粉进行浇灌,这里估计得需要一两秒钟。跟之前相比,周三萃取出来的液体比平时多一点。首先我用小水流把咖啡粉都浇了一遍。平时我只是非常控制地把水浇在上面,根本没有淋透。感觉把咖啡粉浇了一遍以后,秒表显示大概13秒,然后我又等到接近21秒的时候,开始继续浇灌操作。这一次我没有采取分段式,而是不间断地一刀流。虽然这是一个老咖啡豆,辛鹿的袋子上写的是2024年4月生产的,这个豆子我大概是10月的时候才开始用。当我看过一些手冲咖啡的视频教程,以及看了部分《爱上手冲咖啡那本书》以后,可以肯定,这个豆子已经不新鲜了,我已经没办法在闷蒸的时候做出牛肉汉堡的效果。闷蒸是直接水上去以后就像陷到沙子里,直接沉下去不见了。周三的闷蒸,当沙子还没有完全陷完之前,我就开始后面的萃取。你说那个豆子完全没气也不见得,因为当我以比较均匀的速度进行浇灌的时候,有段时间我真看到气体鼓起来了,看到那个气泡鼓起来了以后,我一直以比较温柔的方式加水。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没有浇在滤杯边缘,但也不是只是在中央加税。这样不断地加水,我只是保证页面大概是那个程度,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滤杯的滤液有多少,当我结束加水的时候,大概是1分20秒。然后当我看一下滤液,我有点后悔了,因为即便我停止加水,滤液还是有点多了,那个时候滤杯里还有咖啡也,滤杯的液体全部过滤完毕,大概花费了1分30秒,就时间看来有点过长了,我感觉全部过滤结束,1分20秒比较合适,从滤液的量看来有点过多了,所以我很担心味道会偏淡,但实际上周三这杯咖啡味道刚刚好。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出有回甘的咖啡,在我喝完咖啡一段时间以后,我的嘴里或者说喉咙里一直有咖啡的味道。咖啡快喝完只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我首次尝试出有坚果的味道,但你要我说出那具体是什么坚果,我说不出来,有点像杏仁,但又好像不是。以前喝咖啡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黑咖啡里感觉到这些。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次的萃取我得到了一些之前从未得到过的成分呢?

在清洗滤杯的时候,我发现周三那个过滤完的粉形状跟平时很不一样,四周的粉墙很厚,起码有0.5毫米,可想而知,滤液是在一个咖啡粉造成的窝里面渗出去的,虽然单从滤液量来说有点偏多,但实际上味道却不淡。我以我可以做到最快的速度去进行萃取,所以咖啡液那种不好的酸味几乎没有,但是依然会有一些酸味,这个中度烘培的咖啡粉本来是有一点点酸味的,我觉得周三的这杯酸味处在正确的范围内。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可能手冲咖啡对我来说最需要定量的不是冲水的克数,而是整个萃取的时间。所以每次操作,我都得用秒表计时。

2024-11
20

手冲壶练习

By xrspook @ 8:56:06 归类于: 烂日记

周一晚上吃过晚饭,回宿舍拖了个地,然后我又回到了办公室。我把之前已经拿回了宿舍的手冲壶又拿回了办公室。我的想法是我要练一下用手冲壶注水。虽然周一下午我用普通的茶壶跟勺子的确也能做出那个很别扭的小水流的效果,但显然还是用手冲壶会方便一点。手冲壶已经买了好几年,买那个东西的时候,我就只想着那个壶的尖嘴一定要够细,那么我的水流就不会那么大。当时我完全没有考虑手冲壶到底要买多大,还有就是要不要盖子、要不要保温。这些东西在我买那个玩意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因为买那些东西的时候,我是一个一窍不通的状态。有多少人可以一次就到位呢?如果是有高人指点,或许可以,但如果有高人指点,一开始就到位,那么你那套东西估计不会便宜,有多少人可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下定决心、狠下血本进行那样的投入呢?穷人肯定不会这么考虑,能用就行,如果有现有物资的替代方案更好。有些人可能茶壶都没有,直接拿着个电热烧水壶就开干了,也不考虑什么大水流小水流,因为电热烧水壶本来就很重,顾不上那些东西。但是当你了解越多,你会发现之前那些贪图便宜的都是歪路。比如在磨豆机上面我就走了很多歪路。唯一没有走歪路的估计就是家里那个不锈钢的滤杯,但经过长期使用以后,滤网已经被细粉堵住了,很难过滤,所以我妈突发奇想,把里面的滤网全部撕掉,然后直接加滤纸使用,这样的话清洗很方便。

要做练手,首先我就得有粉、有滤杯、滤纸以及水。第一次我是直接用平时手冲的方式,冲了一杯出来。感觉那是我近期冲得最好喝的一杯。老豆子的辛鹿的蓝冬,几乎没有很明显的酸味,后面整个咖啡的味道都比较均衡,不会感觉很淡,但问题是喝完那一杯,我又开始担心了,因为已经晚上19点多,我从来没有试过在那个时候喝咖啡,会不会睡不着呢?不知道。虽然我知道正常情况下,我对辛鹿咖啡有免疫力,他们的咖啡因含量不会太高。但也不知道是咖啡起了作用,还是运动起了作用,又或者是我睡觉之前还在看手冲咖啡的视频起了作用,相对而言,睡眠质量没平时那么好。

周一晚上那杯咖啡,我调整了一个因素,我把巫师2.0从38格调到了36格。肉眼可见,咖啡粉的粒度小了一些。可以这么说,已经一般的挂咖啡粒度要小了,之所以做这个调整,因为我第一次用V60那个陶瓷滤杯的时候,发现过滤速度非常快。我想稍微控制一下那个速度,因为速度太快感觉冲出来的咖啡没什么味道,但也有可能没什么味道跟我加水太多有关。晚上喝完第一杯咖啡以后,第二杯我基本按照平时的思路整,但是出来的那个水基本上没有任何咖啡味道了,但起码第二次的时候我还是用开水的,虽然只能说是温水,但起码是烧开过的。接下来的练手,我用的完全是自来水。同一张滤纸同一批咖啡粉,被我一次又一次地拿来练手,过滤速度越来越慢,但虽然说很慢,但相比于家里那个已经被我妈用到堵住滤网的不锈钢滤杯比起来还是挺快的。我说的慢主要是对比我冲第一次那个粉的时候的速度。在没有咖啡秤的前提下,我怎么控制加液量呢?所以我拿出了之前本来我买来进行尿液pH值测试的50毫升小烧杯。买回来以后我根本没用过,所以一个已经被我用来专门洗钢笔了,另外一个还放在那里,因为我发现直接拿着试纸测量更方便,根本不需要用烧杯接。首先我把120毫升的水用烧杯量着倒进手冲壶里,感觉到那个位置以后,就反过来操作。有些手术壶里面是有刻度的,但我买的时候根本没在乎这些。所以到底用多少量,我只能自己感觉,我没有在里面做记号,如果我拿个小刀之类的东西,估计能在那里做记号,但我没有。然后我又想出了拿个牙签,在装到120毫升的时候,用牙签做记号,拿马克笔在牙签上标记,接下来每次从水龙头接我感觉120毫升的时候就拿牙签比。这样多次反复以后,我已经八九不离十能把握那个量。看一眼那个手冲壶,就知道那里大概有没有120毫升,但关键是周一晚上睡觉之前看的那些视频,又让我否定掉了自己这个训练结果。我那个手冲壶是250毫升的。要接120毫升的水,就只有小半杯。这样的话倒的时候实际上不好控制,而且只有那么点水,水的温度也会过快降低,所以实际上,周二下午我做手冲的时候,我直接把手冲装满大半壶,然后开始操作。控制加水量完全是看着那个液面变化情况以及接滤液杯子的液面做判断的。

周二下午的那杯咖啡酸味又很突出了,这意味着萃取的水温又过低了,而之所以会过低,是因为周二跟周一相比,气温出现了跳水,而我在烫滤纸的时候没有用烧开的水,而是用保温壶里的水,但除了酸味以外,咖啡后味还行,所以这还不算完全失败。

新手和老手最大的区别,我感觉就在于新手很难复刻出一杯自己觉得好喝的咖啡。

2024-11
19

V60太快了

By xrspook @ 8:34:37 归类于: 烂日记

周一的中午,我比平时早了10分钟起来。13点50的闹钟之后,我就起来了,然后准备手冲咖啡。首先把手摇磨拿出来,然后把烧水键按下去,接着就是把一勺的咖啡豆放进去开始磨。周一咖啡豆用量感觉要比平时多一点。因为我足足磨了摇了16圈才终于结束,平时应该是14圈。咖啡豆出来以后我就开始清理手摇磨的残粉,当我把那些残粉清理干净以后,水也烧开了。滤纸和滤杯中午我已经准备好。这一次用的是锥形滤纸,而滤杯是个便宜货,是陶瓷的V60,但实际上还没到60度,所以滤纸需要按照滤杯的尺寸稍微改良一下才能完全贴合。我感觉这种不到60度的还好一点,大于60度就真的有点麻烦。这是我第一次用V60的滤杯,以前用的是锥形滤纸,配套的是不锈钢滤杯,区别在于这一次我用的滤杯下面开口是一个大洞,不锈钢滤杯下面是平的,所以那是通过漏斗壁把滤液排出去的,这个V60滤杯所有滤液都通过下面的洞流走。

用开水把滤纸湿润的时候,我傻眼了,因为水去得非常快,几乎可以说秒杀。平时用不锈钢滤杯不会这样。我该怎么办呢?如果还是用那个茶壶,还是按照平时的那样冲的话,滤液一定会滤得非常快,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尝试着像平时那样直接上茶壶,结果发现不行。几秒后我拿出了一个不锈钢的勺子。茶壶嘴对准勺子,用勺子柄作为引流棒,这样的话液体就能以我期待的方式流出,流到我想要的地方,但这么高难度的操作就意味着整个步骤我都必须左右手非常配合。一开始的时候,勺子该用什么角度,我没有考虑过的,但尝试了一两秒后我发现勺子垂直是最恰当的方式,但即便出液量已经比平时茶壶直接出来慢很多,但实际上从那个液体的声音我就知道流速还是很快。该怎么办呢?可以怎么办呢?我买的这个入门款的滤杯里面的凸起相对来说已经很不明显了,但即便这样,流速还是非常快。加大粉的用量不能解决问题,萃取速度依然会很快。所以接下来。我打算把手摇磨的粒度再调细一点。MAVO巫师2.0手冲的建议是38-42格,现在我用的是38个,接下来我打算试用36,甚至34个。如果这两个都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我是不是一次性要用两张滤纸?

自从我开始用手摇磨,我就发现出来的那些滤液一开始入口那一下都会偏酸,是温度不够的那种酸,但是当我把咖啡静置在那里,过上一段时间再慢慢喝,后面的那些部分却不像一开始那么酸了。手摇磨已经用过5次以上,但我感觉出来的那些滤液口味还是有点偏淡,还是有点偏酸。后来我意识到,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我萃取完以后没有摇匀萃取液就开始试味了!!!口味偏淡这个问题应该是我对萃取量的理解有偏差,我理解的是最后萃取出来的量,但可能别人所说的那个萃取量是指加水量。这两个东西差异很大。因为加进去的水很多都跟粉结合在一起。如果我把最终得到的那个液体理解为萃取量,那么我就会多加了水,滞留的那些水分那不是一个小数目,也正是因为大家要控制加水量,所以才会有咖啡秤这种东西。普通水的密度就是1g/mL。所以用克数就能容易折算出毫升数。通常咖啡豆包装袋上建议的萃取量用的是克数而不是毫升数。

现在看来配套一个咖啡秤是很有必要的,那是一个很直接数据化的仪器,但关键是靠谱的那个东西价格也不便宜。这个价格不便宜是相对于一般的厨房秤而言的。所以这将是我双12的入手目标,但万一在双12之前我已经感知到了那个萃取量呢。那么这笔钱我就可以省下来,我也不需要考虑安排放置这个仪器的空间。

2024-11
18

路由器碎碎念

By xrspook @ 9:47:48 归类于: 烂日记

周日下午,在接近要吃晚饭然后回单位之前突然想起有件事情我还没做,我打算把家里那个闲置的水星MW300R路由器带回单位。因为科室的路由器,那个TP-LINK路由器这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老是会出现连上了,但是却上不了网。跟我的那个接近同款的路由器比起来,现在用的那个TP-LINK路由器新一点,但也新不到哪里去,毕竟那种路由器性能有限。我不太确定这种能连上WiFi,但是却连不上互联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感觉跟同时连上那个WiFi的人数多少有关系,毕竟那只是一个很旅行路由器,没想过有很多设备同时连接。通常情况下,我的小米civi 1S跟我的红米Note11 5G都会连那个路由器,尤其是在我做任务的时候,但我的电脑连的是网线,所以没有必要连,但我不确定别人的手机是不是连的那个路由器,因为单位虽然布局了全覆盖的WiFi,但实际上那个操蛋的华为信号相当糟糕,尤其是他们把2.4和5G合并了。他们的那些连接系统会导致突然就断线,突然又连上了,于是你如果处在移动之中,你就会出现那种连上连不上的状态,什么东西都很卡,找不出原因。所以我的任何一个无线设备都不会自动连接单位的WiFi,但我会把那个WiFi保存下来,当我在某个地方不动的时候,又或者是在某个地方我没私有WiFi的时候,我就会连那个。不让自动连接,如果我在移动之中,单位的WiFi断了就验证了我前面的那个说法,WiFi虽然是系统起来了,但就是一个鸡肋。

以前科室的那个TP-LINK小WiFi没什么问题,可能用的人不多,大概就只有我,只有我的两台手机。现在估计用的人多了,所以就说不准会有什么问题。TP-LINK相对于华为,我感觉稳定一些,但是我不保证当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一同连接那个WiFi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奇怪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当我的手机发现能连WiFi,但无法连接网络的时候,一加的手机也会出现同样的状况。那个时候我们就只能把WiFi拔出来再重新插回去,等于是重启了一遍。有时候一遍还不行,可能还得试一遍,有时可能一个月下来都没有问题,但有时可能一天好几回。

WiFi用久了要重启,这个很正常,但关键是我感觉近几个月这种事情频繁发生,一天可能发生一两回。我实在受不了了,所以反正家里的那个水星闲置,不如拿回来替换一下。我已经查不出家里那个水星路由器是什么时候买的了,因为估计我是在亚马逊中国买的,现在亚马逊中国已经把用户的资料都清清理掉了。就购买时间来说,我那个水星的购买时间可能会早一点,但跟TP-LINK比起来,我的那个是300M的路由器,而那个随身的TP-LINK只有150M,这样的区别我感觉是天线的差异。家里为什么要搞个水星路由器,是因为以前家里也是用天天连的那种旅行路由器,但是家里的WiFi设备多了,显然这就不够用了。以前吃WiFi的就只有我自己的手机,所以我把路由器放在我的房间里就可以了,但后来我爸我妈都有了智能手机。我还想把那个无线网络覆盖到整个屋子,显然那就不够了。买了水星路由器没多久以后。我就升级了小米粒的路由器。主路由是我的小米mini。我把水星以有线网络的方式放在客厅,这样整个屋子都能覆盖到。虽然两个路由之间的距离很近,但我没办法用无线的方式,因为我家接收到的那些WiFi干扰实在太严重,随便搜出几十个WiFi信号,无论你设置什么样的信道都会被干扰。所以为了保证两个路由器都能正常运行,我只能用有线的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如果我家不是差不多20年前做装修的,客厅跟卧室肯定都会预留了网口,但我家装修的那个年代,客厅跟卧室预留的只是同轴线的电视接口。所以我不得不把网线从我的房间拉到客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装宽带的时候是从我房间的那个空调孔穿进来的。正常思路应该是在我家的门那里穿进来,但那样的话要绕过客厅再到我的房间,要绕很远,当时使用网线的就只有我的电脑,所以装网络的师傅就这么干。现在如果再拉网线,一定是走客厅,因为现在我的锐捷路由器就放在客厅,能覆盖我家的任何一个地方。

时代在变化,网络在变化,但其实算起来,好像我家使用路由器的历史还不算太长。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