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了,外公
到底是先看完那一半的电影还是先把blog写完,谢天谢地我选择的是看电影。因为看完电影后我打算骂街的心完全平复了。看文艺片就像跑步、睡觉一样,可以让我很好地calm down。这部意大利电影不简单,合计差几分钟就6小时了!上周三我看了上半部接近3小时,今天借着大姨妈的北风,有机会把下部约3小时也看完。感觉,这部叫做《灿烂人生》的意大利片给我有种美国片《成长的故事》的赶脚,都跨度了好长一个时期,把一些我知道不知道的都融进去。随着上一代人的渐渐老去,这种深度电影将不复存在。相比之下,美国片直白一点,意大利片更文艺一点也更深度一点,无论是表演、故事编排还是各种场景布置。意大利有浓重的底蕴,相比之下美国只是个青头小子,显然的。
我一直对欧洲没啥好感,不知为什么。尤其不喜欢英国,那些神马“绅士风度”简直就只是非常崇尚贵族的大男人主义。至于法国和德国,暂时无感。意大利和西班牙,我感觉西班牙更轻松一点,意大利的老街让我有浓重的压迫感。看过几部以意大利老房子为场景的电影,我简直觉得有种后背凉飕飕飕的感觉,他们怎么能生活在那个地方而不觉得阵阵悲凉恐怖。那么,我喜欢的是什么房子呢?意大利的那种文物式的经典让我感到坐立不安,美国的大房子让我觉得没那个必要,日本的想起擦地板我就发疯,中国的?在我印象中中国就没有一个固定形态代表我们的房子,因为地域跨度太大,文化差距太明显了。怎么样的家才会让我窝心呢?如果给我一个空间,我将怎么把它布置出我的特色呢?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美国人喜欢在墙上挂很多很多东西,有可能是装饰品也有可能是照片之类。《灿烂人生》里有一段,爷爷在孙女的房间里自己印图案。在我的家里,从来墙壁都是雪白的,好吧,可能不完全雪白,会有点发黄之类。我们从来不往上面贴东西,没有装饰画更没有相片。小时候家里还会挂个挂历,但那只是个家家都在做的习惯。小时候我阴暗的小房间书桌正上方贴了个中国地图,但自从我搬到了现在的家,我就从未在自己房间的墙壁上贴过东西。首先,是我已经长大,我不需要那些,其次是,我觉得那么做是多余没必要。曾经,我有考虑过把自己亲手DIY的LED灯牌挂起来,但没有那么做,因为我舍不得在墙上钉钉子,我宁愿让灯牌一直靠在桌子的收录机上。
我是个什么人?骨子里我有点文艺的赶脚,还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抓着爸爸就让他给我讲中国古代的故事。恐怖的是我现在只记得自己从前经常这么嚷嚷爸爸,却不记得实际上他说过了什么故事,真罪过…… 可能那些故事已经渗入到我的血液中和我混为一体吧。爸爸是个体育白痴,我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但我觉得自己在体育方面并不太愚钝。天分是没有的了,但努力还是有得一拼。还记得小学某次体育课体育老师罚我们绕着大工地操场跑3圈,回来以后我已经在喘气了,但我还是回答;“不辛苦。”小学的时候我喜欢上体育课,因为那时唯一不需要刻板地呆在课室里的玩乐时间。周日早上和妈妈步行去地铁站准备参加NB慢跑英雄慈善跑的时候,妈妈说外公在刚退休的时候曾经很胖,于是他天天早上去跑步,借着去拿牛奶买报纸,然后回家把所有杯子水壶碗筷神马的都洗干净。在我的记忆中,外公从来都不胖,老人痴呆之前他一直都很棒,76岁仍能挑2箩煤上三楼。外公有时脾气很火爆,但他是首先让我觉得很man很窝心的家人,因为爸爸妈妈和外婆等都不会突然不见人了,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个雪糕,尤其是爸爸,记忆之中爸爸从未给过我这种鸡毛蒜皮级的意外惊喜。从前,滨江路给我的记忆就是外公偶尔办事的时候带上我,我喜欢那个林荫的感觉,喜欢那个江水的味道和微微的凉风,直到去年我开始跑步,新的跑步记忆才渐渐覆盖了儿时外公带着我在那里的种种。外公会为了我暑假作业里不会写的那个“乖”字特意去问楼下写挥春的人,因为他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学历。住在三楼十平方屋子的时候,他总是街坊们非常尊敬的何伯。
我已经写不下去了,我也不知道为何突然会如此泪流满面的激动。
小时候经常晚上吵着要妈妈讲西游记。。。没有其他故事。
小时候看西游记电视剧有点看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