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
9

开看《摩诃婆罗多》

By xrspook @ 19:17:05 归类于: 烂日记

终于开始看《摩诃婆罗多》,我首先做的是从书柜里拿出第一册,然后把包装膜撕掉,接着就开始把那一册作是枕边书,但问题是这本书真的太大太厚了,要躺着拿好几乎不可能,于是我只能把手放在床头柜上,制造一些角度,但即便这样,阅读的还是挺困难。我还是初中生的时候,读过这么厚的书,那是爸爸买回来盗版的《金庸全集》。过去二十年,我再没有读过这么重这么厚的书。通常这种书是字典,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查阅的。在我开读这本史诗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形式的,可能是诗词,也可能是散文,也可能是其它叙述形式。晚上睡觉的之前的十来分钟翻看,已经让我打消了拿纸质书看完的念头了,所以实际上现在我是用小米平板1上的kindle阅读的。我买kindle电子版的时候才110多元,现在已经涨价到了300多。鬼知道那些人为什么要把纸质书都搞成精装版。他们可以把六大册的书分成60小册的平装版嘛。还记得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金庸的小说出过口袋装。当年我买下的就是口袋装的《天龙八部》和《鹿鼎记》。现在那些人的思维方法都是一个模式,有可能先出平装版,然后精装版,有些甚至根本一出就是精装版。书本来就厚,再加上厚厚的树皮,让你躺着阅读无可奈何。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书很厚,外面没有硬纸皮保护,书翻着翻着可能就会烂了。但这样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难道这么重的书就意味着每次阅读的时候都要像个非常正经的小学生上课那样吗?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适合阅读的,现在我还没研究出来,因为过去20多年我选择的方式都是躺着。在我躺着读小说之前,我就已经是个近视,躺着以后近视没有太大的加深。眼睛的确有变坏,那是因为灯光和目光比较昏暗歪斜,所以后来我有了散光。散光有没有继续加深这个我就不知到了,但近视显然是没有的。

回到《摩诃婆罗多》这本书,我看了一天多一点,大概几个小时,但我仅仅看完了正文前的一些译者介绍。一开始是金克木先生的译者序,那个还比较短小,因为金先生说书不应该由他去介绍,而应该让读者自己去感知,我非常认同他的看法。接着就到了黄宝生,黄宝生基本可以说是这套《摩诃婆罗多》翻译的总协调人,当然,他也亲自翻译了其中的好些部分。黄宝生写了前言以及导言,赵国华写了内容提要。除了前言、内容提要以及导言以外,还有主要的人物和婆罗多族谱系。因为我是个搞统计的人,当年看《百年孤独》的时候我就要用Visio画过一个人物关系图,所以当他们把主要人物和谱系以文字的方式表述的时候,其实我就很想把那个化作一个Visio的思维导图。如果用思维导图表达,查阅的时候会方便很多。但或许《摩诃婆罗多》的思维导图不需要我亲自动手,估计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做过这种事了。我觉得内容提要和导言其实差不多,但内容提要是针对整套《摩诃婆罗多》的,而导言只是针对这一册书。把《摩诃婆罗多》的内容提要看完基本就知道这本书主体线索讲的是什么故事,但那里说的只是主体故事,一些分支出去的一点都没有提到。内容提要和导言里,名字出现时并没有顺带把他们的音译名字也放出来。所以我不知道原来某个名字就是我一直熟知的另外一个,比如在《摩诃婆罗多》这套书里,毗湿奴化身的名字是黑天,而另外一些翻译里,按照音译,那个角色称作奎师那。黑天和奎师那从汉语角度来说,显然相差很远,如果知道奎师这这个词的意思,明白黑色与他相关,当然顺理成章,但是如果你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黑天这个词,你无论如何料想不出原来他的音译是那个模样。不知道音译是什么,当我去翻查某些外国资料的时候就会非常碰壁,会出现一种我明明知道其中的故事和人物,但是我看到外国名字的时候却会感到完全陌生。不知道译者们在正文或者附录里面有没有列出中文翻译名字和英文音译的单词。

中文版的《摩诃婆罗多》是由很多人合作翻译出来的,希望他们的翻译风格不会相差太远。

有话要说

XHTML: You can use these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 2004 - 2024 我的天 | Theme by xrspook | Power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