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懂她们
无意之中在微博上看了一篇南方窗的长文,说的是某些女孩从小县城里出去读书,最后又考公回到了小县城,结果发现她们所经历的那些,可能根本不是她们想要的。
对老一辈来说,如果在小县城,只有在有编制的地方工作才算是稳定,才算是脸上有光。以她们的学历以及所读学校的名气,她们知道自己很难在大城市混好。可以养活自己,但是要在那里成家之类的,简直是空想,所以她们就只能通过考公,回到小县城。但是小县城的公务员的职位又不是她们想象的那种,一杯茶一张报纸然后上班等下班,总有无数那么多的事情,重重复复、形式主义、除了工作本身还要替领导干不计其数的私活,所有的这些全部都只能默默承担。这些工作,根据她们的描述,随便找一个高中生过去也能做,但是为了那个公务员的职位,她们得通过笔试面试一系列筛选。工资只有那么一点点,饿你不死,但是也没什么希望。虽然说是小县城,物质生活客观条件肯定没有大城市好,但关键是物价水平一点都不比大城市低。对女性来说,当然还有谈恋爱结婚生孩子的需要。小县城的有志青年,尤其是男性,如果是出去读书了,出去闯荡了,也就不会回来了。留在小县城的那些可能跟自己差不多,正在从事一些有编制的工作。
结婚讲究门当户,有编制的瞧不起没有编制的,有钱的看不上穷光蛋。某个统计调查发现小县城的编制女性剩得越来越多。所以这可以怎么办呢?在决定到底要往哪里发展?要从事什么工作的时候,家人绝大多数情况之下,都会让女孩选择稳定的那个,但是稳定的那个实际上又原来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混过去,又或者其实女孩也不想一直在那里混。她们可以接受辛苦,但如果这种辛苦是没有尽头没有结果的呢?
我不知道其他人到底是怎么看的?就我工作的这些年,我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这种东西越发深恶痛绝,可能因为我在体制内,但估计即便我不在这个体制内,也有其它让我厌恶的东西,比如各种小团体。体制内也有各种小团体,只不过我主动忽略而已。
一个普通女孩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呢?在工作之前,其实我没有认真的想过。快毕业的时候,我就只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养活自己,不要再给父母负担。虽然那个时候,我隐约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想在什么方向努力,但实际上,在生活面前,你毫无选择余地。因为在那个时候,其实人是有点担心的,万一那个选择是空想呢?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就能遇到那个人。我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也能轻而易举地沉迷进去和抽身出来。但是我却觉得遇到那个人的概率跟中彩票,而且是头等奖没什么区别,所以为什么别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我来说会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呢?当然,前提是我也从未主动的在这方面发起进攻。
可能对某些人来说,理所当然真的不是理所当然的。
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心理学著作《亲密关系》,这本书很系统的综述了父母、朋友、亲人、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研究。
还可以了解一下自己的人格特质。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迷茫的人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心中想法,本我过于弱小,而换用荣格的说法就是Fi过于弱小了,没有了解探索自己的内心,我想要做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
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测试自己的人格类型,然后看看英文维基百科上面关于自己的人格的描述,比较契合的人格类型,认知上的发展方向。对于我来说,人是要不停发展的,这是我最喜欢的话,因为它反映了我的想法,而在这些地方我能发现更多让我产生共鸣的话,让自己更加清晰的看待自己,从而破除各种迷雾,看清自己想要什么,这样就能看到未来的道路。
前人留下的无数知识都凝聚于书中,而不同观点的碰撞能让自己更有思辨性,从不同的观点看待世界,真的能发现不同的风景。
对于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有时间可以看看《中国国家治理得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精度比较难,但是只需扫读就行,这本书很有意思。
至于工作,我在脉脉看过一段话,第一份工作要选择行业,未来薪资和个人提升空间。我觉得还挺有道理的。
好吧,这个博客已经接近20岁了,博主早就过了这个经历,反倒是我还在找自己的路。XD
有些时候想太多会让你难以做判断。
心理学的书我还真没看过,但哲学类的书看着看着我就不是看哲学而是关注故事去了。
人格类型的测试,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就做过。我知道某些东西是我想要的,但生活告诉我有些事情没办法。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无处不在,我不会选择成为其中一份子,所以我只能厌恶。
当你在某个单位工作了十几年以后,大概很多愿望都会被磨掉,尤其是当你清楚意识到虽然你不算很很好,但也不是很糟糕的时候。